前些日子,发生了很多让人震惊、令人沮丧的事情。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有人说,这是刘禹锡最有哲理的一首诗,讲出了一个世事变迁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船会沉,有树会病,有人会死,有草会枯。但如意的不总是如意,悲伤的不总是悲伤。

刘禹锡虽然21岁就进士及第,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在朝八年后,他因为主张改革而被贬,而且一贬就是23年。后来,他和好友白居易在扬州相见。白居易感慨他的遭遇,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言:“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也回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23年后归来,早已物是人非、万象更新。有的人升迁了,有的人退隐了;有的人沦落了,有的人离世了。白居易以“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诗句,为刘禹锡鸣不平。而刘禹锡却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自己,对世态的变迁和仕途的浮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一个独到的思维。当自己处于逆境、遭遇不公的时候,不去抱怨和怪罪别人,而是反省和检讨自己。如此博大的胸怀,古今都非常少见。这其中也隐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当一个人感觉到事事不妙、处处不顺的时候,不是别人病了,更不是世界病了,而是自己病了。自己的病,当然得自己去治。怕就怕有病不知病,有病不认病,明明病在自己身上,却大喊着让别人吃药。

就像《韩非子•喻老》中的蔡桓公一样,名医扁鹊说他有病,他却说“寡人无疾”,还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来扁鹊说他的病已很严重,他还是不承认,而且很不高兴。等到病入骨髓、无可救药的时候,蔡桓公派了25个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无能为力了。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科技多么发达,都会出现“病树”。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必然。有些病是内在原因造成的,有些病是外在原因造成的,有些病则是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叠加造成的。因为生了病,有些树会长得很慢;有些树会枯得很早;还有些树看似很茂盛、很风光,但因为已经生病,突然有一天,就可能轰然倒下。尽管它们曾经是一道风景,或者是一时“功臣”。

所以,不管看到一棵树还是一片树林倒下,我们都不必大惊小怪。风雨越强劲,倒下的树就会越多,但这并不影响春天的到来,下一个春天甚至会更加明媚和灿烂。因为倒下的树不仅为新生的树腾出空间,而且为后来者留下了防病的经验。

当然,任何一棵树都不愿意自己生病。然而虚弱的体质常难抵挡突来的风寒,过度的欲望使人们忘却远行的初衷。如果能像刘禹锡那样,得荣华而不忘初心,居陋室而不失德馨,就可以走出低谷,再度绽放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