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年轻人中流行到寺庙上香的情况受到了关注,并被各种解读。有关于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年纪轻轻就消极逃避的担忧,也有关于“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的现实思考,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更丰富的维度。不过,我倒是认为,讨论这一现象不妨从流行文化的视角去审视。
从传统上来讲,上香的确是一种求神拜佛的仪式,但时至今日年轻人中流行的上香,其实已经和具体的宗教信仰没多大关联,也不是想要刻意地去表达某种虔诚的皈依。因此,对于这种流行的上香现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宗教中寻找某种信仰,其本质更接近于表达对生活的期许和希望的“有趣形式”,是从中获得某些安慰的短暂行为或者“心理游戏”,也带有一定的社交互动和体验属性。它既不构成社会主流价值之外的选择,也不构成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替代,而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流行文化形式。
应该说,当下的年轻人确实在成长和步入独立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发展、感情的归属,还是社会关系的相处和经济上的期望还难以满足等,都有一些具体的困扰。这些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其实多多少少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年轻人寻求某些“减压”的方式也是常见的,无需感到过度惊讶。从前两年算命和命理师的流行到现在上香的流行,年轻人其实都是抱着迷信不可信但不妨碍用这种形式为自己寻求某种心理安慰和寄托的心态,甚至一些年轻人在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状态是“越努力越上香”。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形式的流行文化。它的出现和发展,有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逻辑。但是,现世的困扰和问题只能靠现实的努力和争取来超越和解决,这是历久不变的道理,也是年轻人面对困难的必然选择。上香不会产生具体的作用,在增强更好地面对生活的能力或勇气上的成效也很难讲。
不过,我认为,上香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反过来提醒我们的社会需要在“励志文化”上做得更多。在对年轻人的具体问题有深入了解和切实关切的同时,激发他们通过努力来争取美好未来的信心,这应是“励志文化”的精髓。“励志文化”不应该被认为是空洞和不切实际的,也不应该被说成是对年轻人的关切缺少体察的文化。人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虽然具体的情况不同,但在今天的环境下其实更加需要“励志文化”。
一方面,更多地从当下的处境出发,对年轻人状况进行切实分析,社会既应正视他们的困难,也应更多地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取得进步,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永远不可能包办或自然而然地解决一切问题,最终个体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和苦恼都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解决。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的困惑和迷茫,需要有更多比算命和上香更具体更切实的疏导渠道,如在心理方面的支持、在生活经验与成长路径上的辅导、在人生各种具体问题上更实际的知识方面的帮助,等等。这些并不是专门的知识学习,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是相当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