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重任,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既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办学声誉,也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红利释放水平,进而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数量已达170万人之多,其中研究生导师约46万人,可以看出研究生导师在教师结构中的绝对优势,他们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仅关系着高层次人才培养,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因此,高校应着力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水平,这既是高校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

严把遴选关口,夯实队伍建设基础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要得以保证,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要有一支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可以说,导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应该以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结合校情长远谋划,凝聚导师队伍建设愿景共识,着力夯实队伍建设基础。第一,提高导师遴选标准。高校应该严格控制导师队伍“门槛”标准,力戒“唯帽子”等标签效应,避免学术“近亲繁殖”和因人设岗等不良现象发生,对拟遴选的导师,加大师德师风等指标的考核力度,同时,其学术成果及影响力应由国内或国际同行进行匿名评审推荐。第二,启动动态选聘机制。研究生导师资格代表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一定意义上来讲,导师是工作“岗位”而非职业“荣誉”。基于此,高校应该以导师队伍质量为导向,根据研究生培养需求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对不适合担任导师的教师予以“淘汰”,让更多胜任者进入导师队伍序列。第三,完善导师聘用制度。为了满足学术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学术至上,会同地方政府和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基础来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传统优势,完善导师聘用制度,让优秀的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以持续性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流导师团队

合理的导师队伍结构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支富有创造力的导师队伍是高校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在需要,也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现实诉求。因此,高校需要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流的导师团队,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而持续发力。一是要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导师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发挥的价值,其既需要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动态、前沿问题和未来趋势,也需要熟知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学位点在同类学科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能针对学科发展的短板给予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针对学科建设优化队伍结构。高校应综合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龄与职称、数量与质量、学科与方向、特色与标准、团队与个人等一系列问题,着力打造一支富有发展内驱力的导师队伍,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抑或老—中—青)这样一支梯次明晰、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既可满足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可满足学位点评估的刚性要求。三是建立健全导师团队发展的补给机制。研究生学位点建设的长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导师队伍结构的稳定性,因此,高校需要关注导师团队长远发展的问题,既要对当前有限的师资力量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又要健全导师补给机制,让更多有科学研究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入导师团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活力。

建立健全制度,明晰导师工作流程

好的制度可以让教师队伍形成强劲的人力资本。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变化的需求,高校须着力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奖惩力度,规范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一,建立导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研究生导师要改变专业发展的认识误区,如导师的专业发展仅局限于教师获得研究生指导资格后的“岗前培训”,高校应从导师的指导工作实际出发,将专业培训贯穿于导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对导师的道德修为、治学之道、指导能力、职业规划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化、长期性的培训,着力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构建导师绩效评估的常态机制。对导师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是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的重要举措,高校既要关注导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应合理利用外部激励手段,将绩效评估视为导师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考虑导师岗位的智力和科学特征、复杂性因素,依据导师的师德、学识、指导能力和实绩建立评估指标,进而利用绩效评估来助力导师专业成长。第三,对导师培养研究生进行全过程监管。为了确保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期间的责任和义务落到实处,高校应对导师培养研究生全过程进行监管,对导师的上岗资格审核、指导过程和指导成效进行全程监督管理,需充分发挥学科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的作用,科学评估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杜绝导师默许或放纵学生、疏于指导、对学生进行地域或性别歧视、学术侵占和恶意延长学生毕业时间等现象的发生。

加强文化建设,释放导师创新活力

高校的办学声誉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而人才培养质量又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其生存发展空间密切关联。因此,高校应该从学校、研究生学位点和导师队伍建设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着力从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和环境创设等方面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科学研究和生活的环境,加强崇尚学术和人才培养的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导师从事科研育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要营造促进教师学术发展的文化氛围。学校要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忧患意识,下大气力营造尊师重教、敬畏学术、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良好环境,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文化,引领教师加强自身学术的持续发展,利用学科专家的引领作用推动导师团队的协调发展,让“大师—学科—学术”成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生态群”。二是要处理好管理服务和学术自主的关系。高校应抓住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契机,不断改进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目标,确立“管理”转变为“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人文关怀,将教师工作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权益作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大力排除研究生导师非学术指导工作因素的影响,让导师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去。同时,学校应该建立与导师的互动机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导师参与学校的决策活动,让导师对工作岗位有更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以此不断激发导师的工作激情和内驱力,以更大的工作责任感和信心专注于富有挑战性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而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释放出更多的活力。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必然在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有时代的紧迫感,主动应对信息时代的变革和挑战,积极回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统筹全局,科学谋划发展,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术造诣精深、潜心教书育人和富有创新活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努力探索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类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2XWYJGA03)和教师发展研究项目“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建构研究”(22JF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