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是极其平常却又极不寻常的一年。
说其平常,是因为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已然经历了无数次岁月更替。自华夏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开创巢居文明以来,已过去了6500年。纵然从炎黄融合、中华文明发源算起,也有近5000年的漫长岁月。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习以为常。拔节的春苗一样青翠,料峭的春寒依旧凛冽;呼啸的朔风仍然刺骨,雪压的红梅照样报春……周而复始,无限循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其不寻常,是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对中华民族影响重大的特殊事件。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持续两年后终于进入尾声。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清廷与英方代表签署《南京条约》,以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协议关税和废除公行制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换取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然而,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却刚刚开始:中国近代史从此揭开序幕,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又将踏上更加艰难的征程。
1842年的非同寻常还体现在时势造就了一代民族英雄。力主禁烟抗英、共同完成虎门销烟壮举的林则徐、邓廷桢,分别坚守虎门和吴淞口要塞、终与炮台共存亡的关天培、陈化成,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1842年结束的这场战争,在历史的忠烈榜上记下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名字,他们不仅弘扬了精忠报国的凛然正气,也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鼓舞着后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半个世纪之后,在甲午战争中成为抗倭中流砥柱的清军将士,有不少人正是在1842年前后出生,耳濡目染林则徐、关天培等的英雄事迹,在爱国主义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作为鸦片战争时期民族英雄的后继者,他们同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戴宗骞即为其中之一。
戴宗骞,字孝侯,1842年生于安徽寿州(今寿县)南乡枸杞园正阳关镇前圩村。戴宗骞是我国清末屯兵强国、实业兴国和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甲午战争后期在刘公岛为国捐躯。100多年来,后人对戴宗骞作出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甲午战争纪念馆、李鸿章故居等机构收藏的文献、奏折、当事人的遗稿及后人的著作、信函等,以及《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清史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甲午战争》等历史资料均为例证。
近年发掘的史料表明,戴宗骞并非只是一位武将类型的抗日英雄。他毕生为国为民,先后在寿县、天津、枣庄、吉林、威海等地大力主张并积极践行创办实业、兴修水利、屯垦练兵、巩固海防等大事,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戴宗骞文韬武略兼备,著有《海上屯田志》,后人辑有《戴孝侯诗集》。这些遗作与上司、友人的纪念文字印证了戴宗骞思想理念的博大精深。
甲午战争爆发时,作为威海卫陆军总统领的戴宗骞奋勇御敌。1895年1月底,日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因兵单势弱及分统刘超佩私逃等原因很快遭陷。后日军纠集大批兵力环攻北岸,有人曾劝戴宗骞先突围再设法制敌,他断然拒绝,愤然回答:“守台,吾职也。兵败地失,走将焉往?吾惟有一死以报朝廷耳,他何言哉!”兵溃力竭后戴宗骞先炸毁炮台,然后退至刘公岛,次日从容引决。
戴宗骞殉国后,李鸿章在呈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该道以书生治兵垂二十年,历在边海屯戍,力任艰苦,未尝言劳;持身廉正,任事忠实,为一时所推重。迭经臣与吴大澂先后以人才、将才保荐,仰蒙特旨,以道员记名,遇缺简放;行能勤绩,久在圣明洞鉴之中。兹以孤军猝当强寇,舍生取义,临难不挠,足以愧励顽懦。”
这样一位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纵然其最后的殉国不如指挥重伤的“致远”舰全速冲撞日寇主力舰“吉野”号、最终舰毁人亡的邓世昌那样壮烈,但他们同仇敌忾、以身许国的大无畏精神则是一脉相承的。戴宗骞殉难后,光绪帝接受李鸿章、李秉衡等人奏请,谥戴宗骞太常寺卿,并准在济南建戴公祠。咸丰时状元、光绪帝师孙家鼐撰挽联悼念寿州同乡戴宗骞:“才略足匡时,建策万言当百战;风规堪厉俗,临危一节重千秋。”都说盖棺论定,这足以告慰戴宗骞的在天之灵了吧。
然而,翻阅五花八门的涉及甲午战争的资料和文献,我们发现竟有人对戴宗骞大泼脏水,斥之以“克扣军饷”“治军无能”“战术错误”“守将不和”等不实之词,使为国捐躯的英雄蒙冤而沦为遭受质疑的典型悲剧人物。
起初笔者只是对戴宗骞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深感痛惜和愤慨,经过认真思考,终于获得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遭受诬陷的悲剧绝非仅发生在戴宗骞一人身上,远有南宋时力主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入狱遇害,近有鸦片战争时销烟抗英的功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流放。由此看来,因政治腐败、战略错误、军力孱弱、用人失当而在两国交战中失败的一方,总要寻求借口、找到替罪羊以掩饰和减轻自己的罪责。一些不负责任的文人,或偏听偏信,或妄加揣测,或别有用心,无意或有意地迎合偏见,传播诬陷英雄的不实之词。这绝非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作为先贤的后继者,特别是先烈的直系后人,我们的责任是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溯本清源,以正视听。从2010年开始,以戴公第五代玄外孙女、旅居澳大利亚的李文馨为代表,戴公宗骞的一众后人彻查文献,细究史料,苦心探索十二载,终于完成40万字的专著《戴宗骞评传》,期望能对还原历史之真实面貌有所裨益。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即将充军伊犁、与家人诀别时,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包括戴宗骞在内的历代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相信《戴宗骞评传》的读者会有所感悟的。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创造工程与创造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