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嘉德春拍中,吴冠中的一幅油画《雨后玉龙山》以1725万元成交。而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吴冠中融入国画风格的油画作品《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不仅在拍卖会上夺魁,而且创造了其个人作品的拍卖价纪录,同时刷新了中国现当代油画拍卖价的最高纪录。据媒体披露,78岁的吴冠中于1997年创作的巨幅油画《周庄》,被一位东南亚藏家秘藏了20年,《周庄》是吴冠中的压卷之作。

其实,吴冠中的油画代表作还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国画代表作则更多,包括《春雪》《狮子林》《长城》等,还有很多描绘长江三角洲一带风光的作品。

吴冠中将中西艺术技巧融会贯通,国画、油画俱佳,并在画中体现了中国精神、东方韵味,他的作品简淡素雅,蕴含着民间情调、江南诗意,他的创作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从江苏宜兴到杭州艺专,从抗战中的重庆大学到“以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再到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边教书边创作……吴冠中的艺术追求一直在路漫漫中上下求索,就是在下乡劳动期间,他仍然推着自行车,带着画板、水和干粮,寻找乡镇上的老房子、小巷、河塘写生。著名的《故乡小巷》,就是这样诞生的。

吴冠中最初的艺术觉醒,来自杭州时期。他受杭州艺专学生朱德群的启示引导,从浙江工业学校机电专科改读杭州艺专,走上美术之路,他先师从林风眠、吴大羽、常书鸿、潘天寿等名家,后在欧洲师从杜拜、苏弗尔皮等西方大家,莫奈、梵·高等印象派的风景画打开了他的眼界,也让他更加思念故乡的田园。艺术形式现代感很强的吴冠中,画境却是一派乡村田园的自然风光。

从东方到西方,从城市到农村,吴冠中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一直不懈地创作、读书,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用笔墨践行着“油画中华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艺术理念,最终形成了自己简洁明快、素朴高雅、诗意浪漫的艺术风格,表达了东方家园的纯静、美丽、空灵、优雅、恒定、快乐,展现了中国精神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画,尤其是他中年以后主攻的风景油画或山水国画,都可以看到笔墨上的简约素淡,勾勒线条的明快流畅,使用色彩虽斑驳却稀少有致:黑白灰、黄赤绿,少而点睛,大量的空白犹如空谷传声,笔尽而韵不尽,墨完而意不完,流动着音乐的旋律,散发着东方的诗意,充溢着烂漫的芬芳。

他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画家。道家的“无”,化作了他画里的“于无声处”;儒家的“仁”,绘就了他画幅上的“美好”;佛家的“空”,变成了他笔下的“计白当黑”。这使得吴冠中的画非常赏心悦目:可以观,有形象构图的线条美、建筑美;可以听,有旋律的流动性、音乐的飘逸美;可以品读,画中意境漫溢着唐诗宋词的诗意美。

吴冠中画上的色彩用得极少——有时用一些色点,有时只用一小块色,有时与线条融在一起,却十分炫丽、迷人,画面显得简洁、明快。他喜用单色,色彩非常鲜亮,且有的画作上的黄色点、红色点,其实没有相对照的实物,但起到渲染情绪的效果,构成一种莫名、神秘的图案美、音韵美和诗意美,这种手法可能是受到未来主义画派的影响。

他的画看上去简洁,但不简单;看上去明快,实际上饱含深厚的情感和复杂的韵味;看上去是江南古老水乡的风光,实际上犹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远远超越了现实中凌乱破旧的江南乡村。吴冠中通过他的笔、墨、油彩,将江南的山水、房屋、草树简化并美化了,只剩下艺术画面上的美,而过滤了现实生活中的丑。实际上,这画面中流动的“美”,也是吴冠中灵性中的“美”,即一种主观心灵美的艺术再现,更是他对祖国大地的爱恋、思念和心灵重塑的艺术体现。

苏东坡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吴冠中的画也是有形的田园诗篇,他的散文则充满了画思画意。

吴冠中曾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艺术观点,“笔墨等于零”。他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话怎么理解呢?包含两个层次:一,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二,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所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艺术价值等于零。”

可见,吴冠中是一个重内在精神意志的画家,反对形式至上,反对依靠笔墨的外在功夫混淆视界。但是,当面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美术界出现群魔乱舞的现象时,他说,“近几年画家满天飞,处处冒出天才来,丑态令人作呕,鲁迅所深恶痛绝的‘空头美术家’像蝗虫一样在繁殖,我又深感科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了。在基本功前,鱼目混不了珠”。

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与“在基本功前,鱼目混不了珠”,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两面合二为一,构成了艺术的中庸辩证之道。如果说前者是指向那些有笔墨功夫而无表达意境、情感、思想的学院派画家,那么后者则是批评那些没有经过任何绘画基本功训练却乱涂乱画乱创新的“胡涂画家”。

他很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与色彩的巧妙搭配,借美的物象表达美的情感、心境,尝试将西方形式结构和中国意境、神韵融会贯通,构成了“自然—形韵”的新体系。

吴冠中还希望“我们的艺术要有深刻震撼人的魅力”。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中国历代国画艺术欠缺之处,如本来只是“四君子”之一的竹,在郑板桥的笔下题上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一首忧国忧民的诗,就体现出了作品的深刻性。

追求素雅洁美的吴冠中,探到了艺术的至美,但其绘画还缺少一种崇高的精神,也就是说,其艺术背后所表达的人性人情与社会思考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哲学家康德曾说:“仅仅有美是不够的,还需要崇高。”吴冠中的画,美到了极处,但崇高感较少,撼人的悲剧色彩不够。当然,绘画毕竟不是哲学和社会学,它最离不开的是美。吴冠中的画有了足够的素洁之美,也就有了永恒的欣赏价值。

吴冠中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吴冠中的画被时代真诚地挽留,是因为它们将西方的素描和中国的线描结合在一起,将传统的国画笔墨韵味和西洋画中的感情色彩结合在一起,并注重中国画的留白,东方文化中的阴阳和谐、亲切柔和,并暗藏弦外之音,这些都融入他的美术作品之中,体现了他素洁、仁善、和美、空明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境界。吴冠中的许多画都有一种象外之美、弦外之音,一种充溢着美好与感动的精神境界。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了“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吴冠中“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一直只展览古代文物的大英博物馆,首次破例为健在的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向他颁发了“巴黎市金勋章”;1999年,中国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这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200年来第一次将这一荣誉授予亚洲艺术家。

世界给了吴冠中美誉,吴冠中也有世界主义精神。2008年,已89岁高龄的吴冠中,将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加坡元的个人创作的113幅画作,捐献给了新加坡美术馆,他说:“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个国家,它的道德品质介于中西方之间,文化与中国接近……我的作品属于世界人民,不管哪个国家,他们诚心诚意要并能展示出来,我都可以给。”

1991年,他的画作市场价每幅达到近百万元,令世人不解的是,在整理家中藏画时,他挑出了几百幅自己不满意的原创油画、国画作品,付之一炬。吴冠中在《毁画》一文中记述了此事:

我早下决心要毁掉所有不满意的作品,不愿谬种流传。开始屠杀生灵了,屠杀自己的“孩子”。将有遗憾的次品一批批,一次次张挂起来审查,一次次淘汰,一次次刀下留人,一次次重新定案。一次次,一批批毁,画在纸上的,无论墨彩、水彩、水粉,可撕得粉碎。作在布上的油画只能用剪刀剪,剪成片片。作在三合板上的最不好办,需用油画颜料涂盖。儿媳和小孙孙陪我整理,他们帮我展开六尺以上的巨幅,一同撕裂时也满怀惋惜之情,但惋惜不得啊!我往往教儿媳替我撕,自己确乎也有不忍下手的隐痛。画室里废纸成堆了,于是儿媳和阿姨抱下楼去用火烧,我在画室窗口俯视院里熊熊之火中飞起的作品的纸灰,也看到许多围观的孩子和邻居们在交谈,不知他们说些什么……

吴冠中有一个信条:“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否则会害人。”他毁画可能是受了法国华裔画家赵无极的启发。在法国画坛,吴冠中与赵无极、朱德群被誉为“留法三剑客”。据《赵无极自传》记载,1978年,出于好友米修的启发和鼓励,赵无极从他的上百幅水墨中挑选出17件,由法兰西画廊成册出版,其余全部销毁。

吴冠中对自己有败笔的画作尚且如此,对伪作的抗议更是不遗余力,不惜对簿公堂,以坚守艺术的纯洁。在艺术商品化时代,吴冠中成了纯粹艺术的象征和素心从艺的代表。画如其人,他以素洁、高雅的画作,展现自己纯粹的内心,美在画面上,更在人性里。

2010年6月25日,91岁的吴冠中因病在北京逝世。2013年,国家文物局颁发了《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其中,当代画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仅吴冠中一人。

吴冠中是当代唯美主义画家和田园画家的代表,他的画以最少的笔墨和色彩表达丰富的神韵和意境,甚至可以说简洁到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正如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所言:“画面中没有可有可无的部分,若不起积极作用,必起破坏作用。”只有自我控制力很强的艺术家才能做到,吴冠中就是其中一位。

(作者单位:新疆文联《新疆文艺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