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阔步前进、行稳致远。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既饱含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又阐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在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正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真理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国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5000年文明发展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牢记并思考着“如何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重大问题,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华文化创新发展迎来了灿烂的春天。与此同时,如何解读好、传播好、发展好中华文化,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而言,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一大挑战。我们倡导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提倡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我们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文化滋养和思想智慧。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不断塑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中华文化新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格局。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中共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互鉴中才能创新与发展,我们倡导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加强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互鉴,而非相互隔膜、排斥、取代,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最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发展价值旨归”的人民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旨归。新时代以来宣传思想文化的改革发展历程,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代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矢志不渝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深入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更深层次的力量源泉。迈步新的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仅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