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催生新质生产力。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方面协同发力,营造有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与之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新型经济运行机制,这给宏观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地方规划与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推动全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盘棋”,同时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因地制宜。加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在推动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转移支付、结构性减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财政政策时,更加注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强货币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等举措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融资需求,加大对新兴产业、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并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做好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互动、反馈和协调。促进扩大内需战略高效对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推动扩内需政策向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投资倾斜,通过优化消费环境和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满足新质生产力衍生的新型消费需求,引导各类资金投向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在消费和投资端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互促共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及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和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动力源泉。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催生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健全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打造全国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并着力畅通要素优化组合的流动渠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对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及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城乡区域布局,发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新质生产力所需资源的引导作用,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效率。
支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商业新模式。探索农村生产商业模式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需要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农村要素配置改革等方面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引导构建有利于发挥各类经营主体比较优势的生产商业模式,探索构建小农户顺畅进入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价值链并公平参与收益分配新模式,创建产权关系更明晰、治理架构更科学、经营方式更稳健、收益分配更合理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培养本地农业企业和吸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新模式。推动适宜数字技术向农村渗透的生产商业模式创新,谋划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数字技术筛选、农民数字技能培训等新模式,健全完善优质农产品溯源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模式,构建农户和农民合作组织参与电商平台利益谈判协调新模式。支持构建激发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活力的生产商业模式,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构建村集体和经营主体土地权益长效保障新机制,探索构建赋予农民和农村更多发展权的城乡空间规划新模式,推动建设农业农村季节性、临时性用工,农业人口灵活就业大数据平台。
推动形成更加有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科学谋划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及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区域创新能力联动建设,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健全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形成适应区域协同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提高区域创新人才比重。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需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动新一代通信网络、算力网络等建设,协调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协力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增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有助于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优化对外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新规则构建,探索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和北京等自贸试验区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新质生产力示范项目。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格局,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主动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走出去”的良好国际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通过国际协作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综合统筹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和地方特色等关键因素,科学确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根据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形势、资源禀赋优势等关键特征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在新兴产业深度应用,加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导东部地区围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西部围绕绿色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也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推动不同政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方向、力度上顺畅衔接。建立健全新质生产力跨部门协调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协同研究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各项政策,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