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的道路上,当选院士不应成为一个人的最终目标。现在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当不遗余力。”这是吴立新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说的话,那年他只有47岁。吴立新长期从事深海动力过程的理论、观测与预测研究,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深耕海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海洋人的使命与担当,为推动我国深海大洋科学研究、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贡献。近日,《群言》有幸采访了崂山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倾听他对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记: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到,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海洋经济和生态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科技,您曾说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经过国家这些年的投入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我们海洋科技的发展有赶超发达国家的优势。能具体谈谈吗?
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交通的要道、资源的宝库。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兴衰,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到美国,没有一个大国不是从海上崛起的。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就海洋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建设海洋强国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我们海洋科技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海洋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海洋科学系统认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助力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国。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从海洋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目前主要进展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海洋系统认知。在近海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深海多尺度跨圈层能量物质循环、海洋碳循环、南海深部过程等方面进展显著。
第二,海洋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水下无人观测和探测平台技术、载人深潜技术、海底钻探技术、卫星业务化发展、海洋环境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三,海洋重大装备。我国已建成以“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蓝鲸1号”“深海一号”钻探平台、“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为代表的一批深海探测与开发重大装备设施,研发出以全海深水下滑翔机、浮标、无人潜航器为代表的系列水下环境与目标探测装备,建成“科学号”“东方红3”“大洋一号”“雪龙号”系列等深远海先进科考船。
记:您认为在海洋科技领域如何加强全球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海洋和气候方面的挑战,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
吴:海洋科学是超级学科,海洋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该走协同创新之路。
我们今天说海洋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比如海洋的增暖、海洋的酸化、海洋的污染、海平面的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这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解决的,需要全球一起协作。海洋是人类共有的海洋,我们应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比如,我们发起了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峰会,将全球海洋研究机构的领导人聚集到一起,共同商议如何应对海洋的挑战。全球海洋和谐发展不仅要科学技术支撑,更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需要一个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共商、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探索解决全球性海洋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开放促进合作、以共享赢得未来,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多贡献。同时,推动全球海洋科研院所与国际组织酝酿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化务实推动海洋科技国际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记:您提出了“透明海洋”计划,构建“透明海洋”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吴:“透明海洋”计划是指使用现代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构建海洋感知物联网与预测预报体系,实现海洋的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继而解决海洋环境变化与资源气候效应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构建“透明海洋”有几个关键举措,一是海洋具有鲜明的大科学特征,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二是发展海洋感知物联网相关技术,包括智能观测平台、新型传感器技术、高通量长距离通讯导航技术、能源供给技术等;三是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综合环境预测系统与信息服务平台。
记: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叮嘱,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您认为在这两个方向上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
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瞻远瞩、催人奋进,是我们再启新程的“领航灯塔”、再谱新篇的“进军号角”。我们要以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新起点,锚定新定位、扛起新使命,践行新期望、展现新作为。我们将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最高指引,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发展总体思路及科学布局提出引领性建议,积极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关键学科领域,进一步优化海洋科学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做好海洋科研的领航者、心系家国的追梦人,走好“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向海图强之路。要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国家需要什么,我们的科技、教育、人才就要紧跟上去,甚至要超前部署。
记:中国海洋大学已有百年历史,您能谈谈海大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吗?
吴:中国海洋大学自1924年建校以来,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童第周、赫崇本、朱树屏等名师云集于此传道授业,培育了文圣常、管华诗、冯士筰、张正斌等各个领域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引领了海洋综合调查、五次海水养殖业浪潮、极地科考等海洋科技重大发展项目,也逐渐形成与祖国需要同呼吸、与海洋事业共命运、与地方发展相交融的人才培养思路。
今天,海洋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必争领域,强化海洋科技人才引领驱动作用,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这也为百年海大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追昔抚今,我想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最应当传承和发扬的,就是海大先贤将个人理想和追求、力量与智慧融入“国之大者”的光荣精神传统,要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传承爱国奋斗精神,引导一代代海洋科技人才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谋海济国”的科研行动。同时,也要坚持全球视野、突出一流标准,在时代定位中找准人才培养方向,为科教兴国、海洋强国提供精准战略支撑,系统形成由战略科学家亲自指导、领军科学家带头引领的青年人才培育机制,依托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平台有效牵引人才培养方向,瞄准科学研究范式转变的机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涉海科技领军企业合作构建科教产协同育才体系,形成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面向地方发展的复合型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人才集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记:您是何时加入民盟的,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加入民盟?
吴:我于2013年加入民盟,之前在参加学术会议期间经常能见到民盟盟员,通过他们了解到,民盟主要由文化、教育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盟中有像黄炎培、钱伟长、童第周等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也有像丁仲礼主席这样的学界前辈,我在盟员之中有归属感,也感觉很轻松,并且,民盟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渠道和机会,所以我加入了民盟。
记:作为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民盟青岛市委会主委,您多年来在参政议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建言经历?
吴:作为民盟青岛市委会的主委,我坚持打造一支“智慧与使命+激情与速度”的队伍,践行“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民盟优良传统,聚焦经略海洋、上合示范区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心工作履职建言,屡获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批复和采用,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设。赴省区市、相关科研机构、著名企业等社会民生一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城市文旅产业、蓝色种业以及养老服务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主题,开展深入调研,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我们青岛民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东西部协作”、对口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建言献策成果,被《人民政协报》《中国统一战线》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和推广。
通过广泛的制度安排和丰富的政治实践,我不仅更好地利用所学专长投身“国之大者”,更发挥引领带头作用,联系、动员和感召广大政协委员、民盟盟员、科技工作者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以高水平建言助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先后提交全国人大建议案20余篇,就《行政复议法》《民事诉讼法》《刑法》等70余部法律提出意见建议200余条,带领青岛市政协、青岛市民盟开展重点调研百余次。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2017年,我与近50位院士联名提交《关于加快建设中国大洋钻探船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批示,被国家“十四五”规划采纳。目前,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万米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经正式入列,青岛作为母港之一提供岸基支持,作为深海探测的“国之重器”,为中国发起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提供重要装备技术保障。
另外,关于建设国际一流海洋大数据中心、关于全力破解上合示范区务实合作堵点难点问题的建议分别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在实际工作中推动了我所关注地区、所从事领域的发展进步,实现了政治参与和科研事业的“双向奔赴”,也让我相信,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一定能够彰显担当,实现更大作为。
记:您认为党派成员应如何对社会发挥自身作用?
吴:费孝通主席曾说:民主党派在一个历史时期应该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时代决定的。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仅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同样也为民主党派成员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和任务,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这一角色定位,在新时代焕发新面貌、展现新作为。
我们怎么回答民主党派成员面临的“时代之问”?我想首先要通过常态化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专业素养,将推动国家建设和服务民生作为己任,特别要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准确把握中共中央每一步的关键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认准自身的坐标和航向。
同时,我主张党派成员应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专长,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尤其要注重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全力攻关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要事难题,努力推动国家科技和产业的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就越需要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历来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党派成员要带领所联系的群众,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通过更好展示参政履职、服务社会民生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共同理想、共同责任的强大感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