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群言》诞生于1985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民主党派创办的首家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群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民盟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改革的浩荡春风中开启了探索前行的历程,用文字记录国家发展、触摸时代脉搏。

《群言》创刊之始,就浸润了老一代民盟中央领导的关怀与期望,他们以学养风范与人格操守润物无声,使《群言》在创刊初期就确立了自身精神坐标,在众多刊物中树立了独特风格。这座“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始终坚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对新情况、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方针,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群言》要反映群众的心里话”。带着这样的期许,《群言》逐步成为民盟内外广大知识分子争鸣发声的思想园地和展示民盟参政议政成果的重要窗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涌动不息。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重要理念、钱伟长对“交叉学科发展”的前瞻思考、厉以宁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论述等奠定当代中国学术基石的原创思想,都在《群言》这方园地中得以呈现。丁石孙、苏步青、谈家桢、季羡林、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周有光等学术大家对《群言》倾注了深厚感情,汇聚于此议论纵横、畅所欲言,留下的文字凝聚着思想的光芒,引起国内外知识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群言》组织的三峡工程论证系列文章,为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5年间多次组织座谈反复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留下一段知识分子持续建言的佳话。群智汇聚,百川涌流,《群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成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一面高扬的旗帜。

21世纪,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群言》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就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刊发了一系列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如就经济体制改革、区域发展、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话题邀请专家学者座谈,许多意见建议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这一时期的《群言》,被陶大镛先生称赞为“中国知识分子进入新世纪,走向新时代发出的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呐喊”。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群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民盟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的界别优势,刊发了许多兼具政治性、学术性、可读性的高质量文章。在中共十九大、二十大召开和“十四五”规划发布等重大时间节点,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历史时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群言》的深度解读文章从未缺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获得了社会各界赞誉。

教育强则国强。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群言》锚定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民盟在教育领域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教育人才培养、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模式等展开探讨,丁仲礼《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熊思东《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俞敏洪《回归教育本质,捍卫教育公平》等都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文章。《群言》还针对教育问题组织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在何处发力?”等专题,锚定教育改革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群言》迅速响应,连续刊发相关专题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彰显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价值。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重要论述,《群言》多次邀约专家学者撰文,推出“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盟员校长、院长谈中共二十大精神”等颇具影响力的专题,刊发了王光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机制与两个原则》、欧阳明高《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科技促进产业振兴》、郑永飞《以高校分类定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刘中民《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等多篇两院院士的文章,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兼具思想性与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群言》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刻内涵及实践路径,吴为山《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切实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沈壮海《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三重维度》、厉震林《文化自信:从历史到现实》等一系列高水平原创理论文章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群言》也致力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刊发了潘鲁生《让传统手工艺回归生活》、刘庆柱《从历史视角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钱念孙《开拓传统文化的当代生长点》等深度思考之作,还组织了“保护民间文化: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用高品质的文化内容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4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沧海一粟,但对一份刊物而言,却足以见证思想的生长与成熟。从创刊之初众家汇聚的思想园地,到新时代建言国是的立论平台,《群言》始终以海纳百川的独特价值彰显着民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时代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群言》将更好地发扬民盟传统,发出民盟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