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群言》创刊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群言》秉持“知识分子群言堂”宗旨,汇聚民盟内外大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所取得的成绩体现了民盟中央领导的政治引领与顶层设计,饱含了无数作者的支持、理解和厚爱,凝聚着广大读者的关注、呵护与信任。4月21日,《群言》创刊40周年纪念会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会议在重庆举行。民盟中央领导,民盟重庆市委会、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民盟各省级组织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教育界、文艺界专家学者等13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重温了《群言》40年的办刊之路,并为《群言》未来的发展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群言》编委会主任吴为山主持。现将相关内容编发如下。

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于重庆,共同庆祝《群言》杂志创刊40周年。我代表民盟中央,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群言》发展的编委、作者、读者以及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为改革开放后民主党派创办的第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群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坚持服务多党合作事业,始终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召开本次会议,有着承前启后的深刻含义。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新时代,《群言》将更好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群言》问世之后,费孝通先生解释说:“民盟应该鼓励大家讲出心里话,讲出对国家建设有利的意见和建议。这本杂志就是提供给大家发表意见的一个讲台,请大家来说话,‘群言’这个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40年来,《群言》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真正成为了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她坚持“群言堂”,不搞“一言堂”,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里面的文章既可以是关乎宏旨的“名家论道”,也可以是看似街谈巷议、却有深刻含义的“杂文随感”。她不以作者身份搞差别对待,只以文章质量为评判标准,让广大知识分子的洞见、观点曲高而不和寡、人微而不言轻,因而深得厚爱。冰心先生就曾说过:“我认为在我书桌上的几十种刊物杂志中,能使我不能释手地从头一篇一直看到末一篇的,只有《群言》!”

40年来,《群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逐渐成为了知识的“名家苑”。创刊之初,《群言》就聚集了当时知识界各领域的泰斗大家。如费孝通、钱伟长、千家驹、黄药眠、萨空了等都是她的顾问;作者有苏步青、谈家桢、梁漱溟、季羡林、朱光潜等。在他们的感召下,大量知识分子慕名而来,一时间,群言堂里“谈笑有鸿儒”“往来皆赤子”。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曾为《群言》撰文的作者有近2000人!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志也是《群言》的优秀作者,老中青、盟内外,几代知识分子在此文脉相承。

40年来,《群言》洞鉴古今、审察中外,已然成为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库”。截至目前,《群言》已出版481期、近万篇文章,广泛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几代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发展和改革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聚焦国家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政治性、学术性、时代性的好文章,展现了民盟参政议政的丰硕成果。时至今日,翻看《群言》创刊号上胡愈之《关于教育问题的一封信》、钱伟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仍具现实意义。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实践问题,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古语说“四十而不惑”。经过40年的发展,不惑之年的《群言》已经展现出成熟稳重的风貌。《群言》的成长离不开中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的关怀,离不开胡愈之、楚图南、费孝通、丁石孙、蒋树声、张宝文等民盟中央历任主席的重视,离不开陶大镛、袁行霈、张平等历任主编和几代群言人的努力,也离不开盟内外同人和广大读者的厚爱。今天,大家不辞辛苦相聚于此,共同为《群言》的发展群策群力。在此,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提几点想法:

一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群言》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正面引导。着力阐释中共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是紧扣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关切。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群言》应发挥民盟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的界别优势,围绕最需要关注的时代议题和最需要回应的社会关切,多做文章,做好文章,汇聚各方智慧,提出建设性的思考与建议,进一步展现“知识分子的群言堂”的使命与担当。

三是积极参与和宣传民盟履职工作。办好《群言》是建设新时代“四新”“三好”型参政党,赓续优良传统,树立民盟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任务。《群言》要着力聚焦民盟特色打造精品栏目,重点宣传民盟在政治思想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宣传在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盟员,讲好民盟故事、发好民盟声音。同时,要强化盟史宣传力度,深度挖掘民盟历史和典型事迹,光大民盟优良传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四是保持办刊活力,提升传播能力。《群言》必须不断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的深刻改变和系列挑战。要积极拥抱技术革新,尝试用人工智能赋能杂志的出版与传播,提升传播效率,拓宽受众范围,适应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新潮流。要继续保持所刊文章的思想深度,拓展选题视野,创新内容形式,努力为盟员同志和各界朋友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同志们,《群言》今后的发展有赖大家的鼎力支持,还望各位继续关怀《群言》,使这个舆论阵地持续绽放思想的光芒,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吴为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群言》编委会主任)谢谢丁主席。我们一方面感谢丁主席对《群言》创刊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的充分肯定,一方面更感到责任重大,丁主席对《群言》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在伟大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的今天,让《群言》“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未来,我们将发扬民盟紧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不断砥砺前行,以更宏阔的视野凝聚共识,以更深邃的思考建言国是,锚定“进诤言,说真话”的承诺,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坚定地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

由民盟中央主管主办的《群言》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便承载着时代的重托与知识分子的厚望,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与时代同频共振,致力于传播民盟声音,成为各界知识分子交流观点、议政建言的重要阵地。

费孝通先生“广开言路”的期许,如同明灯照亮了《群言》前行的道路;季羡林先生“一身正气”的赞誉,则是对《群言》品质的高度认可与肯定。40年间,《群言》始终坚守“知识分子群言堂”的精神底色,以家国天下的胸襟执笔,记录时代之问、回应人民之需。481期杂志,承载民盟内外知识分子对国运民生的赤诚求索,每一个文字都在为共和国历史落注。

回首来路,我们要感谢40年来一直给予《群言》关心与呵护的历届民盟中央领导,他们以高瞻远瞩的政治引领和润物无声的顶层设计,为刊物锚定航向、擘画蓝图;我们要感谢多年来给予《群言》关注、爱护和帮助的民盟各级组织,你们肝胆相照的挚诚、集智聚力的担当和一如既往的支持是我们办好刊物的基石。今天,丁仲礼主席百忙中专程来重庆出席纪念会,充分体现了盟中央的关怀,这是富有温度和温情的关心与鼓舞!

我们更要感谢《群言》作者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一篇篇凝结着智慧思考的文章,《群言》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成为一份备受推崇的精品杂志。感谢《群言》的读者们,你们的每一份订阅、每一次关注、每一个建议,都是对《群言》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群言》有幸得到如此之多关心和爱护、帮助与扶持,我们自感责任重大,这鞭策着我们兢兢业业办好每一期杂志,丝毫不敢懈怠。近年来,面对数字时代和媒体变革的挑战,《群言》积极应对,不断推陈出新。我们邀约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名家学者撰文,他们以睿智洞见提升了《群言》的知识层次,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转载;我们强化自身“盟味”,作为民盟思想宣传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盟史研究和宣传民盟优秀建言成果方面独辟蹊径;我们加快多媒体矩阵建设,开通强国号,实现了一刊一网、两个新媒体账号同步发声,让《群言》的声音传得更广、传得更响;我们以公益形式向相关部委、知名高校、文化科研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赠刊,提升《群言》在盟外的影响力;我们向民盟各级组织领导及盟内外作者征求对办刊的意见建议,收到的大量反馈充满对刊物的深厚感情与殷切期许;我们不断创新思路拓宽发行渠道,面对纸媒逐渐式微的局面,发行量仍多年保持稳定。

40载风雨兼程,40载春华秋实。今天我们共聚美丽的山城重庆,既为重温40年风雨来时路,也为沉淀薪火相传的办刊智慧,集智聚力、构画蓝图,把《群言》办得越来越好。

下面有请嘉宾致辞。

杜惠平(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盟重庆市委会主委):在这春风骀荡的时节,我们相聚在嘉陵江畔,共同见证《群言》创刊4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此,我谨代表重庆民盟9813名盟员,向《群言》杂志送上最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纪念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重庆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陪都,更是我们民盟的发祥地。这里有见证了民盟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在此三次会见张澜的“民主之家”特园;这里有铭刻着民盟志士与中共党员并肩战斗、流血牺牲、共建伟业的盟员烈士纪念碑;这里还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盟先贤陶行知开展生活教育、战时教育的育才学校。希望大家在重庆多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民盟发祥地的厚重历史,体验统战文化的深厚底蕴,欣赏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

40年前,在改革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群言》应运而生。作为改革开放后由民主党派主办的第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从创刊之初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枝繁叶茂,《群言》始终与时代同行,记录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承载了盟内外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群言》既是广大知识分子成长的益友,也是各级盟务干部、盟内同志宣传民盟形象的好帮手。

站在创刊40周年的新起点,我们看到,《群言》杂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我们相信,《群言》一定能保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大话、空话”的初心,带着隽永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以真知灼见汇聚“群言兴邦”的力量,以创新表达时代的强音!

《群言》创刊40周年纪念会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会议选择在重庆召开,充分体现了民盟中央对重庆的厚爱,我们珍惜这次能够近距离欣赏名家大师风采、聆听精彩交流的机会。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群言》在新的10年里,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张洪斌(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盟中央在重庆召开《群言》创刊40周年纪念会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会议,体现了民盟中央一如既往对重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视支持。在此,我受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中共重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商奎同志的委托,代表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向仲礼主席和民盟中央各位领导来渝出席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盟中央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向《群言》创刊40周年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1985年,《群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应运而生,在民盟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40年来《群言》始终保持初心本色,秉持“知识分子群言堂”的办刊宗旨,深耕细作知识分子集群智、说群言的思想园地。40年来,《群言》始终关注国是民生,注重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建言国是,关注社会民生,不断推动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广泛发动知识界和知识分子为国家建设发展献计献策。40年来,《群言》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有批判性思考和建设性声音,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又紧跟时代发展,打造“一刊一网两号”多媒体矩阵,拓展跨领域前沿探讨,搭建起社会思潮交流的有效平台。4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衷心期待《群言》更加积极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更加聚焦国家中心大局献计出力,更加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以更多创新的举措寻求突破。

84年前,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特园成立。重庆作为民盟的发祥地,一直以来与民盟勠力同心、精诚合作,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为新征程上重庆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全市上下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体推进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城市规模、产业基础、交通枢纽、人文生态、创业成本、创新潜力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着力打造“六区一高地”,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地区生产总值去年超过3.2万亿。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民盟中央长期的鼎力支持和关心帮助。在此,恳请民盟中央和各省市组织继续关心支持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新篇章。最后祝愿《群言》越办越好!

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在这春光明媚的美好时节,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全民阅读广泛掀起的热潮当中,我们相聚在景色斑斓的山城重庆,共同庆祝《群言》杂志创刊40周年。这是民盟中央宣传文化领域的一件盛事,也是刊物同人与全国广大盟员以及读者朋友的一次美好相遇,可喜可贺。

《群言》是民盟中央主管主办的一份重要刊物,它坚持彰显党派特点,突出期刊特色,刊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办好这样一份刊物,就是要时时汇聚众家之言,进而形成合力,促进广大盟员的参政议政热情,提升合作共事能力,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40年来,《群言》杂志在民盟中央的领导下,在一代代编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在广大盟员和社会读者当中产生广泛影响。回首我们共同经历过的40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40年,是中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与跃进、文化传媒发生巨变并迭代发展的极不平凡的40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群言》杂志立足党派,面向社会,突出特色,拓展视野,让刊物体现出既具有服务民盟工作的针对性,又能够展现文化多样性的办刊特色。

进入新时代,《群言》杂志更呈现出别样的风采,既充分发挥盟内文化、教育、科技人才荟萃的传统优势,展现广大盟员的理论水平和写作华彩,又吸纳社会力量,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群言》是一份值得翻开并深入阅读的好刊物。

我来自中国作家协会,致力于文学研究与评论,同时我也差不多是在40年前成为一名刊物编辑,对于办刊这一工作以及编辑这一身份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文化传播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当坚信,包括现代以来革命的、进步的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传统文化经典的永恒魅力,始终都是我们办刊的自信之源。《群言》杂志经常在封二上介绍文化大家,这种致敬行动本身就体现出文化自觉。我也从中读到不少熟悉的朋友对文学艺术发表的真知灼见。这些都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并深感欣慰。我十分荣幸见证这一特殊的时刻,也希望以《群言》杂志创刊40周年为起点,能够超越读者身份,更多地为杂志尽一份力。我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较多地参与委员读书活动,从中深刻体会到,在全国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当中,有一大批各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很多人对读书、写作具有天然的素养和持续的热情。我也特别愿意邀集相关朋友,为《群言》杂志增添更多华彩。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有民盟中央的重视和领导,有编辑同人的共同努力,《群言》杂志一定会越办越好!

俞敏洪(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我是《群言》的作者之一,我对这本杂志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它展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质,始终坚持有担当、有风骨、有情怀、有操守的办刊风格,并不断开拓思维、拓展视野、突破自我、寻求创新。我在《群言》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还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我在民盟还没有任职,《群言》并不是因为我在民盟的身份、也不是因为我在民盟做了一些公益事业而发表我的文章,而是编辑部的同志确实觉得这些文字让更多盟员乃至社会看到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群言》这本杂志一直比较贴近盟员、贴近社会。

《群言》办刊40年很不易,直到今天这本杂志依旧在不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依旧保持着严肃性和可读性兼具的办刊特色,依旧秉承着宏阔的视野与敏锐的洞察力,这是很难得的,也体现了我们民盟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作风。《群言》总是以朴素而富有内涵的方式呈现社会风貌,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参政议政、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探讨以及文学艺术探究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群言堂”的定位。作为民盟盟员、《群言》的作者,我愿意为这本杂志未来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在此,我提两点建议:

一是要充分重视年轻读者。民盟一直以来特别注重薪火相传。民主党派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激发活力,而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因此,民盟需要增强对有学识、有见识的年轻人的吸引力,吸引他们积极加入民盟。对于《群言》来说,这种吸引力最直观地体现在杂志刊载的文章上,即应在文风和内容上贴近年轻人的需求、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并为他们提供表达观点、建言献策的平台,让年轻人切实感受到这本杂志带给他们的温度。

二是要促进传播形式的多样性。目前,《群言》的读者群体主要是民盟盟员,我们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杂志。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群言》在新媒体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用大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质内容,从而扩大杂志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民盟人才荟萃的优势,让更多盟内外的优秀学者汇聚到这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中来,并通过在高校召开青年座谈会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和了解《群言》。

贾庆国(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祝贺《群言》杂志四十华诞。40年,于历史长河或许只是浪花一瞬,但对一本以“立言”为使命的刊物而言,却是一个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的壮丽征程。在此,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谨向《群言》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向为这份事业倾注心血的前辈、同人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1985年,《群言》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秉承“广开言路、群策群力”的办刊宗旨,自此中国知识界树起一面“求真务实、参政为民”的旗帜。

40年来,《群言》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在思想解放的时代‌,它记录过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热诚呼吁,刊载过厉以宁、吴敬琏等学者对市场经济改革的真知灼见;‌面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它持续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推进,让基层教师的呼声、农民的心声化为改革的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它呼吁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用《群言》的笔触讲述中国故事,用学者的智慧回应世界之问。

40年间,《群言》始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姿态,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化为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民盟先贤钱伟长先生曾经期待:“《群言》的使命,不仅是‘说话’,更是‘说真话、说实话、说有益于人民的话’。”40年过去了,《群言》不辱使命、成绩斐然。

作为《群言》的忠实读者、作者和编委,我深切体会到这本刊物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方畅所欲言的园地,更是一个化共识为行动的平台。在这里,学者的理性思考与党派成员的责任担当交织共鸣。

过去一些年,我有幸在《群言》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包括《大选后的美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看战后国际秩序》《建设“一带一路”之我见》《“讲清楚、说明白”与中国的政治进步》《崛起中的中国与维护海洋权益》。令我感动的是,编辑部始终鼓励学者不避锋芒、不惧争议,只要立足国情、心怀人民,便尽力支持表达。这种兼容并包、守正创新的办刊精神,让《群言》成为新时代协商民主的“思想实验室”。

站在创刊40周年的新起点,《群言》承载的使命更加光荣,也更为艰巨。40年前,《群言》的前辈们以笔墨为炬,照亮前路;4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需以思想为帆,破浪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希望《群言》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鼓励盟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群言》杂志薪火永续、再创辉煌!

吴德(民盟中央常委、四川农业大学校长):作为一名盟务工作者、一名《群言》杂志的忠实读者,我受邀参加《群言》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会,非常激动。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宝贵机会,和大家分享自己对《群言》杂志的一些体会。

《群言》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份由民主党派创办、公开发行的刊物。自1985年创刊以来,《群言》始终不改爱国进步本色,践行“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宗旨,赓续“说真话、实话”传统,是展现民盟参政党风采的重要窗口,也是发挥知识分子建言国是作用的重要平台,更是凝聚民盟各级组织和盟员的重要纽带。它之所以办得好,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坚守正确方向。民盟始终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民盟中央主办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月刊,《群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切服务。

二是秉承高标风范,积极建言国是。高品位的文章、有见地的观点是刊物长青的基石。《群言》恪守“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对新情况、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发刊承诺,充分发挥民盟知识分子集聚优势,尊重科学规律、坚持科学态度、追求专业深度,每一期都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聚焦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建言,围绕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献计出力,许多意见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群言》刊登了大量与素质教育、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改革等议题相关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

三是传播民盟声音,凝聚向上力量。《群言》是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共同构建的精神家园,它见证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印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足迹,记录了一代代盟员心怀家国、上下求索的履职风采。《群言》每期的封二都会介绍民盟盟员中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这对广大知识分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进而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也激励着我作为大学校长的责任与担当。《群言》可谓知识分子的可靠益友、盟务工作者的亲密战友,不仅具有阅读价值、参考价值,更具有收藏价值,我时常反复翻看、深受启发。

近两年,《群言》的编辑约我撰写与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相关的文章,我也有幸成为《群言》的作者。《群言》是我们的杂志,我为这样的《群言》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相信,只要与民族复兴大业同向、与时代同行、与盟员同心,不惑之年的《群言》必将前路更加清晰、前行更加坚定、前途更加光明。祝福《群言》杂志常办常新、越办越好,给大家带来更多精神鼓舞和力量!

王东林(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我喜欢《群言》。从与她的初识至今,我与40岁的《群言》相伴走过了20多年时光。我曾多次清理自己杂乱的书房,《群言》一直是我未曾动摇过的珍藏对象,逐渐占据了书柜的两层。

我喜欢《群言》的名字。

《群言》诞生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因而《群言》的名字蕴含了一个特定时代的信息代码。如果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群言》则代表了当时人数最多的民主党派——民盟中的众多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那一声最坚定、最深情、最热烈的喝彩!

《群言》的名字是开放的,与“一言”的封闭性是对立的。《群言》的定位被明确为“知识分子的群言堂”,就因为民盟的前辈们看到了一个“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的清明时代的到来,以及被这个时代唤醒的深植于内心的使命意识。我们说《群言》杂志在当时是“应运而生”,这个“运”,自然指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图新、富民强国、民族复兴的“国运”。因而可以说《群言》是时代造就的。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有《群言》。

我也喜欢《群言》的装帧风格。

40年来,《群言》的封面和版式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节律,但始终不变的是她的基本风格特征:封面敦实的刊名,给人以质朴稳健的厚重感;“群”“言”二字丰富多变的书体样式,构成淡雅的背景,体现了各畅其言、不拘一格的群言精神。极简的丰富,内敛的庄重,低调的雅致,朴素的华美……这,便是《群言》最具识别性的面孔。在众多的杂志中,你一眼便可认出她来。

当然,我更喜欢《群言》的内容。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群言》杂志一办40年,这在纸质媒体深受网络冲击的当今殊为不易。虽然说《群言》已经进入了她的“不惑之年”,有一种更沉厚的成熟感,但她的内核却始终年轻,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群言》是一份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月刊,体现了一个由文化、教育和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参政党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群言》始终恪守“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对新情况、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办刊理念,她的每一期文章都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国是,关注民生,站在国家发展的前沿思考问题,求真务实,推陈出新。她的“专题论谈”,每一期话题都是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新问题,能为读者带来不同专业、视角多样的阅读思考;经济、社会、法治、教育、文化等栏目,不少文章是专业学者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在专业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面向时代建言献策的议政成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读起来令人深受启迪;“盟史寻踪”,很有一种文化考古的意味,会不时地披露出一些令人惊喜的新史料和新发现,民盟的历史也由此不断清晰了它的脉络,丰满了它的血肉,叠加了它的厚度;“漫笔”和“随感”则相当于一组组笔调轻松的文化散文,短短的篇幅,却能牵引出长长的思绪。

实话说,我很喜欢《群言》的作者和编者。

这种喜欢并不因为我也是《群言》的作者并忝列编委会成员之中,而是因为《群言》的作者和编者的主体,是一群学有建树、胸有使命的知识分子。他们中有费孝通、钱伟长、冰心、谈家桢、梁漱溟、萧乾、季羡林、周有光、厉以宁等一批卓荦大家,有两院院士、名校耆宿和身居要职的专家型领导,有在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的新锐新进,也有像我这样的不甚起眼的普通盟员。这应该是《群言》很令人亲近的特殊气质。《群言》是为广大知识分子搭建的一个广阔的思想交流平台,具有海量的包容性,只要文章好,符合《群言》的办刊风格,就可以成为杂志的作者。

《群言》的编辑们是值得致敬的。想想一份月刊的工作量有多大,再看看刊物的质量有多好,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没有深厚的专业学养和文化素养,很难做好这份工作。

40年来,《群言》杂志始终坚持爱党爱国、民主团结、群策群力、务实创新的办刊思路,坚守政治性和学术性兼具、党派性和广泛性兼顾、严肃性和可读性兼备的主导风格,她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与发展,汇聚了众多名家的声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为多党合作和民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持续的贡献,应该献上一份热情的点赞!

同样,我也喜欢《群言》的读者。

因为《群言》的读者一定是一群有思想、有志念、有追求、有格调且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一群能够放下手机,捧起书本,真正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群言》的读者是《群言》的精神领地。

令人欣慰的是,《群言》已经完成了她从传统刊物到多媒体平台矩阵的华丽转身,《群言》的读者群不局限于民盟盟员,她应该是中国知识界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民族应该坚守的宝贵价值。

《群言》的价值是什么?

《群言》的价值是“群言”!

吴为山: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对《群言》的支持和鼓励。时光飞逝,大家一定还有许多心里话想对《群言》诉说,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请每一位都发言。在此,我也要向大家介绍,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者发来书面发言,虽然他们不能亲临现场,但也以贺信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如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贺信中说:群策群力的《群言》吸引了无数的大家、专家和名家,有担当、有风骨、有情怀,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精神家园。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群言》,我们永远期待大家的宝贵意见建议。

现在我宣布,《群言》创刊40周年纪念会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会议到此结束!

·书面发言·

《群言》的大家气象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40年来,《群言》杂志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群言精神”“群言风貌”。群策群力的《群言》吸引了无数的大家、专家和名家,有担当、有风骨、有情怀,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精神家园。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民盟是大师汇聚的地方,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也有许多大先生是民盟盟员,比如著名的文学史家谭丕模先生、文学理论家黄药眠先生、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先生、经济学家陶大镛先生、心理学家张厚粲先生等,还有很多目前活跃在知识界、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都汇聚在民盟,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围绕着国家的中心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陶大镛先生。陶先生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他在1979年筹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并担任系主任,是北师大经济学科的奠基者和铺路人。尤为重要的是,陶先生还是《群言》的首任编委会主任,被群言人亲切地称为“陶公”。2010年第6期《群言》刊登了一篇题为《陶公与<群言>》的文章,深情回忆陶大镛先生与《群言》的情缘。陶先生对《群言》感情很深,对下属和晚辈感情很深。他看到同志们整天为杂志社的事情忙忙碌碌,就多次抽身和大家一起出去春游、秋游,北海、宋庆龄故居、恭王府,到处都留下了大家合影的珍贵镜头。《群言》不仅刊登极富见地的文章,更在里里外外形成这样一种愉快活跃的工作氛围、乐群境界和群言精神。

古人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是一个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有许多卓有建树的民盟人士,就有这样任重而道远的家国情怀。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拥有《神话与诗》《楚辞校补》《唐诗杂论》等一批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述,更有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质。他做学问的境界与民盟人的境界是高度统一的:高尚的情怀,敬业的精神,宽广的胸襟,坚守的意志。

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民盟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富民强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0年来,《群言》所形成的大家谈、大家听、大家讨论的百家争鸣气象,弥足珍贵,值得传承,发扬光大。我相信,有这么多大家名家的支持和坚守,未来还会有许多个40年值得期待,还会有很多次在《群言》的相聚。

近年来,北师大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学校成立了人文社科领域的跨学科新型教学科研平台“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书院位于西城区什刹海附近的原辅仁大学旧址,即北师大西城校区。校区是中西合璧的古典园林式建筑群,环境优雅,风景如画,是一个做学问、交朋友的好地方。我们热切欢迎群言杂志社来书院开展工作,将一些重要的选题会、工作会、讨论会和相关论坛放到这里召开!

衷心祝愿《群言》杂志在未来能更进一步地办出特色、办出声誉、办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