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大的成果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直接以“思想”命名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之后最新提出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研究课题。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和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我们应当理清研究的脉络、把握研究的重心、打开研究的视野。

理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脉络

展开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崭新而重大课题的纵深学术研究,应该关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理论基础、民族文化渊源、实践根据、重要术语、重大论断、科学体系、原创贡献、理论地位、实践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大文化问题等。研究思想理论基础探索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魂脉”,研究民族文化渊源探索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根脉”。与此同时,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土壤,特别关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原创性和深远战略意义的重要术语、重大论断。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术语的革命”是思想理论、学术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包含着一系列新的重要术语,如“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新的文化生命体”“文明互鉴”等。这些重要术语形成的背景及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都需要我们深化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还包含着一系列重大论断,如“‘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等。这一系列重大论断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其中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深刻理解,应该建立在对其重要术语、重大论断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从总体上看,从思想理论基础、民族文化渊源、实践根据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问题;从重要术语、重大论断、科学体系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内容问题;从原创贡献、理论地位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意义问题;从实践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大文化问题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运用问题。形成发展、主体内容、创新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的研究;关于贯彻运用方面的研究,则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用”的研究。对“体”的研究是做好“用”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用”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体”的研究,两者紧密关联、相辅相成。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重心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涉及面极为广泛,每个方面都具有独特意义。在当前阶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术语、重大论断,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科学体系,是我们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时应当把握的重中之重。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概括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形成的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这些是我们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的重要遵循。在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综观“问题与回应”、综观“坚持与发展”、综观“明体与达用”。

一是要综观“问题与回应”。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过程,也是面对重大时代之问、文化之问自觉有力回应的过程。近年来,文化领域面临一系列时代之问、文化之问。如,如何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在多样化发展进程中有效确立主导性;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带来的思想文化新课题,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如何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让拥有一万年文化史、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传承好自己的文化基因,同时展现新时代的古韵新风;如何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在变乱交织的世界和不同思想文化的风云激荡中,厚植我国文化主体性,坚持文明的多样性,增进文明的互鉴;如何处理好“文”与“人”的关系,把文化发展的丰富成果真正转化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促进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些重大时代之问、文化之问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唯有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才能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二是要综观“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无论是文化本身还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文化的不同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丰富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有许多应时代呼声形成的崭新的原创性内容,也有许多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理论的坚持与强调。如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等。在新的时空环境中对这些内容的坚持与强调,绝不是简单的重申和复述,而是注入了新的内涵、生成了新的意义,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要综观“明体与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明体”“达用”都有多维的理解角度,如“明体”可以理解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使命是什么的明确定义,理解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基本理论问题的透彻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等;“达用”可以理解为对我们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清晰回答,理解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方略的系统论述等。将“明体”与“达用”贯通起来一体考量,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概括为“六论”,即文化价值论、文化使命论、文化道路论、文化领域论、文化精神论、文化领导论。对于每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有非常丰富且深入的论述,给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智库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打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视野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广博,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必须突破学科壁垒、打开研究视野、汇聚多学科力量,做好有组织科研。

同时,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紧密结合。无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研究还是分领域研究,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构建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个“最大增量”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思想指导,也是其主体内容。所以,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与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是同一进程的不同方面,需要紧密结合、扎实推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