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台湾历史十分曲折。明天启4年(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清顺治18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23年(1684年)建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11年(1885年)建台湾省。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20年)中国战败,次年把台湾割给日本。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并在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作战,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台湾受日本统治整整50年。国共战争之后,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


普及国语

日本占领台湾,强制推行日语,禁止使用中国国语。经过50年同化,台湾光复时,多数台湾人不知道台湾通行的闽南话是汉语的方言。国民党接管台湾,第一件大事是使台湾人能说中国国语。台湾的闽南话,在汉语各方言中跟国语的差别比较大,台湾人学习国语要比江浙人困难得多。

忽然从日本的子民变成中国的公民,并且必须学习中国国语,对此,台湾人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台湾人民的语言更新,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1946年台湾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艰苦工作,积极推行。经过13年又3个月的时间,1959年任务完成,实现了全省大中小学都以国语为校园语言,全省各种公共活动都以国语为交际媒介。推行委员会于是宣告结束,此后经常性的国语教育,由学校继续担当。

台湾从全省都不懂国语,变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普及国语的省份,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成功”。

“极大的成功”是怎样得来的呢?

一是把国语教育融入义务教育。孩子们上学,第一件事就是接受正音教育。义务教育包含国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之外另有国语教育;义务教育普及了,当然国语也普及了。

二是充分利用注音符号。1918年公布的“注音字母”,后来改称“注音符号”,又称“注音符号第一式”。台湾充分利用这套工具,收到理想的效果。每一个台湾人都学注音符号。台湾出版《国语日报》,这是一份有可读性的受人民欢迎的日报,全部用注音符号注音。人们读报,同时就是学习国语。此外还有多种注音读物。排版用的字模上刻有注音,汉字和注音连在一起,叫做“注音字模”。这是教育家兼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一早提倡的设计,在大陆始终没有能实现,但在台湾实现了。

三是利用广播(后来有电视)。台湾居民天天听国语广播,听新闻和学国语合而为一,形成全民学习国语的高潮。不是首先培训师资,然后慢慢地一步步推广国语。群众学习,采取直觉模仿,不作学院式的教学。

台湾普及国语的成功,鼓励了大陆的“推普”(推广普通话)。中国普及全国共同语,不再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事情。

简化字问题

清末教育家提倡简化汉字。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遇到强大反对,不得已而取消。1965年新中国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后来类推成为2235个简化字),在大陆作为教科书、报刊等出版物的规范,成绩斐然。

台湾反对汉字简化,同时反对汉字横排,完全出于政治情绪。

其实,蒋介石是积极提倡汉字简化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公布得到了他的同意。20世纪50年代,蒋介石在台湾说:“为大众写的文字而不能大众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们须知文字是大众达意表情、取得知识和争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简体字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时代的需要”。1953年他又说:“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

1951年一位台湾省参议员提出“请颁布常用简易汉字案”,得到通过。1953年台湾举行“简化文字座谈会”,成立“简体字研究委员会”。1954年罗家伦在《中央日报》发表《简体字的提倡甚为必要》。1969年何应钦在国民党全会提出“整理简笔字案”。1989年台湾《国文天地》杂志组织“文字简化面面观座谈会”;会中林安梧说“文字简化是趋势、是需要”;许炎辉说“采用简体字,方便和大陆进行交流” 。1991年《华文世界》第59期登载杨祚德的《正视大陆简化字》。

1980年台湾教育部颁布《标准行书范本》,收4000多个行书字,其中有600多个简化字。简化字多数是古代传下来的,台湾跟大陆的简化字大都相同或相近。这个范本的推行,使台湾知识分子都认识简化字。不过,台湾把繁体字作为“正体字”用于印刷,简化字只用于手写。因此台湾和大陆的两岸协议书,要写成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大陆简化字版,一种是台湾繁体字版。人们相信,情绪会退热,理智会升温,台湾和大陆迟早会统一使用相同的规范简化字,恢复“书同文”的中国传统。

采用汉语拼音

注音符号是汉字形式,不便在国外使用。1918年公布注音符号之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公布《国语罗马字》。这个方案的特点是用拼写法的变化表示声调,方便在打字机上打字。但是,因此拼写法比较复杂,学习起来不很容易。1958年中国大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尽量做到既合理、又简易。1982年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投票通过,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1983年9月,美国汉学家在夏威夷召开“华语社区语文现代化和语言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各有五六人出席,跟其他华语地区和各国的学者们共同讨论华语文字问题。

1986年台湾修改《国语罗马字》,改称“注音符号第二式”。第二式的主要特点是放弃了字母拼调法,改用符号标调,跟《汉语拼音方案》十分接近,只有几个字母不同。

大陆对内对外用相同的一套字母(汉语拼音)。台湾用不同的两套字母(对内用注音符号第一式,对外用注音符号第二式)。最终,注音符号第二式推行失败。原因是:台湾小学只教第一式,阻碍了第二式的推行;第二式只用于对外,而在美国和英国等英语国家中,还流行“威妥玛式”;台湾的人名和地名没有改写为第二式。

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联合国采用了拼音,“地名国际标准化会议”采用拼音拼写中国大陆地名,欧美学校都采用拼音作为教学汉语的工具。199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提倡,采用罗马字代表汉字式的注音符号。台湾一度另起炉灶,拿出一种“无法通用”的《通用拼音》,对抗汉语拼音,结果只能使台湾封闭了自己。

随着海峡两岸政治气氛趋于和缓,2008年台湾采用了全世界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