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环保30年,走过祖国的大江大河,也到过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欧洲的莱茵河、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总的感受,河流是自然、美丽的,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系统,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河流是有生命的,它哺育着人类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文明,都是依傍着生态文明极为丰富多样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然而,人类在发展文明的同时,也破坏着河流的生态系统,那些古代文明的衰落与相继退离历史舞台,正是这些大河流域的生态遭到彻底破坏的结果。
黄河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唯一的答案就是在古代,黄河流域的生态好,气候温和,水源丰富,林茂草丰,资源富足,我们的祖先才有可能在这里发展农牧业,并逐渐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可以从远古、近古以及近现代的许多资料,包括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古代遗存与考古发现,以及现在黄河流域蕴藏着的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来论证这一点。
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砍伐森林,干涸湿地,特别是大兴宫殿寺庙城池,屯兵戍边频繁战争,加速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兵马俑的宏大规模,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这导致黄河逐渐演变为一条泥沙俱下、肆无忌惮、灾难深重的河。自然的变迁必然导致历史人文的沉浮与转移。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逐步由西安转移至开封,继而转移至洛阳,最后撤出黄河流域,或者南下南京、杭州,或者北上北京。黄河文明为什么逐渐向长江文明或者沿海文明转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许多人从历史、人文、地理等各方面找原因,我的看法很简单,黄河的生态被破坏了,而长江及沿海的生态比较好,所以黄河文明就逐渐转向长江文明和沿海文明。现在长江和沿海的生态又逐渐遭到破坏,所以新的文明也正遭受着威胁。北京的缺水、污染、垃圾和沙尘暴,便是一个例证。同样的道理,气候变暖也是地球生态遭到破坏的结果,现在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也应该反思文明,文明对人类而言它是福祉,对自然而言,却可能意味着野蛮、破坏,人类最终也将自食其果。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反对所有的文明,我们需要的是既保护自然,又造福于一方百姓的人类文明。联想到四川的都江堰,这个工程由两千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创建,完全依着自然的河势与山势,用“鱼嘴”把奔腾不息的岷江劈为两半,西边一半流向外江,从宜宾汇入长江;东边一半通过人工开凿的“宝瓶口”,限量流入内江,灌溉着几百万亩成都平原。没有高大的水坝,也无需外来的能源,涝有外江自动分洪,旱有内江自流灌溉,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天府之国”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确实是个千古不朽的伟大奇迹,遗憾的是在离“鱼嘴”只有1310米的上游,竟要另建一个将彻底摧毁这个具有世界意义遗产的杨柳湖水库,由于遭到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个水库“搁浅”了。但上游6公里处还是修建了大型的紫坪铺水库,也因为修建这个水库所带来的生态破坏,2001年都江堰只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而没有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认为都江堰的遗产意义要远远超过故宫、兵马俑和长城,因为它证明了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引发了一场争论,即紫坪铺水库与这次地震是否存在关联?最后,我们虽无法得出结论,但至少在这个地震带修建这样一个大型水库是不明智的。幸亏地震没有震垮这个水库,否则伟大的都江堰也将葬身于地震洪流之中。
治理河流历来有两条路线:即生态治理和工程治理。生态治理就是保护森林和湿地;工程治理就是修堤建坝。现在全国建了6万多座坝,收效很大,后患也无穷。也许是我走得多,看得多,想得多,所以脑子里就形成一种自然观,或叫哲学观——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尊重历史,还我自然。“物”是指动物、植物、山岳、河流、海洋、荒漠,“我”是指人类。我们人类和动植物是坐在一条船上,即共存于一个地球,叫做同舟共济。迄今为止,据我们所知宇宙间还只有这一个“诺亚方舟”,还没有发现另一个“舟”。如果气候变暖,这条舟以及舟上的乘客就很不安宁了。“天人共泰”(我以前表述为“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人”指人类,人和自然之间应该是“合一”、“协调”、“和谐”、“共泰”的关系,而不是我掠夺你、你报复我的关系。“尊重历史,还我自然。”这两句话理解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河流是一部历史,原始森林是一部历史,长江中的白鳍豚是一部历史,我们尊重这个历史吗?实事求是地讲,并没有。大自然若被破坏了,是还原不了的。你能还原一条黄河吗?你能还原一片原始森林吗?白鳍豚灭绝了,你能制造出一只白鳍豚吗?这种破坏是永远的,是不可逆转的。
如何保护江河流域?现在的情况可谓是矛盾纷呈,发展的矛盾,政府的矛盾,群众的矛盾,NGO的矛盾,国际援助和世界银行贷款的矛盾,等等。就如同气候变暖一样,现在全人类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然而问题引起了全球瞩目就一定能解决吗?从人类的整体利益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过,由于目前各个国家以及各个集团都有各自的利益出发点,因此还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共同办法。这也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最终没有达成一致决议的症结所在。所以能不能解决,是个大问题,想不想真正解决,也是个大问题,难怪有人叹息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是“人类赢了,地球输了”。而我想说的是,地球输了,就是人类输了!因为“物我同舟”——“诺亚方舟”不存在了,人类与自然也只有同归于尽!尽管感到悲观,但我坚信出路还是有的。这个出路就是人类改变观念和思维,学会从自然生态的角度,从摆正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尊重历史,还我自然。”这就是绿色文化的内容。只有这种文化,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这是一个谈何容易、任重道远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