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郑民生校园砍杀案震惊全国,一审判决后,他不仅毫不认罪,且强调“没有起因就没这结果”,是社会的冷漠导致他杀人。坦诚地讲,把屠刀伸向无辜孩子的杀人恶魔,罪不容诛,任何狡辩都是苍白。但是,为何类似的“恶魔”接连出现,枉杀无辜的案件时有发生,却值得我们深思。人常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即“天使”在人心中,“魔鬼”也在人心中。“天使”能生出真诚、爱心、正义、廉洁、无私……“魔鬼”则能生出邪恶、奸诈、贪婪、妒嫉、杀戮……“天使”与“魔鬼”虽为矛盾,但从心理的角度看,“天使”与“魔鬼”也有彼此转化的可能。

罪犯郑民生所强调的“社会的冷漠”,或许不只浸染到他一个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体味到,诸如人情的冷漠、公信的丧失、机会的不均等等。这种社会危机心理,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往往首先加害的是无法与其匹敌的“弱者”,他要寻求“报复”的快感,就像阿Q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之后,无端迁怒于瘦弱的小尼姑一样。因此,建立全社会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已刻不容缓。

危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处在深度危机中的人,常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暴躁易怒、充满敌意,导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与混乱,极易引发抑郁性自杀或极端犯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因机会不等、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等原因引发的仇富、仇官、嫉妒等不健康心理也在泛滥,已经成为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未知的“魔鬼”,随时都有施虐的可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随时都会因外部干扰而产生烦恼,经受做“天使”还是做“魔鬼”的拷问。怎样使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从内心深处放飞天使,驯服魔鬼,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对此,全社会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态。任何人,即使身处绝望之中,也不能以毁灭别人的生命来寻求心理慰藉或心理平衡。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民间力量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诸如心理咨询热线和诊所等等,但还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正当的社会组织难以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职业精神的新型专业组织又缺乏生存发展的土壤,加之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忽视与无知,导致这一领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空白。试想,如果郑民生在遭遇了失业、家庭不幸等等际遇后,能得到一些被体贴、被关爱的温情,破坏性心理能被及时释放与疏导,或许不会激发他魔鬼般的心理冲动。因此,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心理缓冲地带的营建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此外,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倾听与倾诉,人积贮的烦闷忧郁就像一种“势能”,若不释放出来,就会像感情上的定时炸弹一样,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祸;但若能及时地用倾诉的办法取得内心的平衡,则可以使“魔鬼”变成“天使”,不仅使自己摆脱困惑,也会为双方建立起彼此交流的纽带,寻找到心理的支撑。贫富差距的拉大,初次分配的悬殊,也呼唤着我们尽快健全全社会的福利保障体制,完善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制度性扶持,维护全社会的公平规则、人间正义。近年来,那些极端犯罪者的共性,几乎都是社会竞争的“失败者”和被人漠视、边缘化的“弱者”,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信任与尊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与瞩目。可以想见,郑民生在失业之后,能够顺利地再谋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悲剧或许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