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翼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时代创新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了科学普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构建科普发展新格局,对于我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极其重要。

传统科普时代,科普知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传播:科普书刊、电视科普节目和纪录片以及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普的主力军是公有制单位和体制内从业者。总体而言,科普产品知识性强、内容准确,但趣味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公立博物馆数量有限,地理分布也有局限性,其展陈内容更新慢、形式相对保守。近年来,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普发展迅速,科普讲座越来越受欢迎,民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数量增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立博物馆的不足。然而,我们仍需要发挥不同科普渠道和形式各异的优势,解决它们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对科普事业的巨大影响,最终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吸引力强、科学性高的科普体系,达到全民科普的目标。

首先,应当着眼于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科普产品。为此,我们需要加大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弥补科学家科普的短板;大力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在科研项目和人才称号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加大科普工作的分量;在国家奖励体系中,考虑设立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普及奖;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大科普内容供给;鼓励各类社会资源进入科普文化产业,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其次,鼓励挖掘更有吸引力的科普形式。要支持各种形式的科普,实行多元化的科普发展战略,尤其是鼓励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普,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在科普实践中,自媒体、民营博物馆和其他商业性科普相关企业具有亲民性,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再次,大力推动科普工作广泛惠及社会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加大义务教育中自然和科学类课程的比重;推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科普中的创新运用,让优质科普资源惠及更多民众;增加中小城市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数量,并将之纳入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在大型商业体等人流密集区建设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积极推动社区、校园和家庭博物馆等小微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

最后,推动科普事业从知识普及转向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传统科普更着重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科学知识,促进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相比科学知识的普及显然更为重要。未来的科学普及要更加注重展现科学家精神,展现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科学意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立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发全民参与科普与创新的积极性,深入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才能让科学触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实现全民科学普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