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占据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防止北方匈奴骑兵闪电式袭击,是一种扬长避短的防御方式。
当时在秦的北部存在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阻碍和威胁着秦朝势力的扩张,也不利于政治中心咸阳的安全,甚至威胁到秦朝的统治。
秦始皇是一个有强烈的危机感和欲望且好大喜功的帝王,他一直对北方匈奴的不断发展壮大忧心忡忡。匈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我们常常认为匈奴以游牧为生,实际上,在已发掘的匈奴古墓中,不但出土了大量的马、牛、羊的骨骼以及箭镞、马衔等,而且有农业生产工具。不过,农业经济在匈奴人的生产生活中比重较小。
战国中期以后,匈奴经常南侵,多次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当时,三国正忙于各自的战争,对匈奴南侵主要采取守势,修筑长城,驻兵戍守。比如秦昭王在灭掉义渠后,置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曾打败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楼烦等部,并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筑长城以拒匈奴。燕国将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回燕国后,率军大破东胡,并“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以拒匈奴。后来,只是在秦、赵、燕三国兼并战争处于白热化情况下,北部边防松弛,匈奴才得以进占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秦始皇早有征伐匈奴之心。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国刚刚完成统一之年,秦始皇就有意一举收服匈奴。丞相李斯强烈反对,认为与匈奴交战有弊而无利:其一,匈奴“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池居住,也没有财产需要保护,根本不怕被攻击。其二,进攻匈奴,秦将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派轻骑兵速战速决,粮草供应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派辎重大兵压境,则军队的机动灵活性受损,很可能追击不上匈奴。其三,即便战胜匈奴,也无利可图,匈奴活动在荒凉之地,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对秦的发展壮大没有多少益处,而且对匈奴民众如何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后来形势的发展与李斯的分析有许多吻合之处,再加上中原刚刚统一、百废待兴,稳定中原局势比贸然进攻北方更为妥当,秦始皇只好暂时搁置此议。
匈奴拥有骑兵数十万,以河套为据点,随时都可能南下关中,直抵咸阳。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视察维系关中安危的陇西、北地两郡。公元前215年,当方士卢生献上“亡秦者,胡也”的谶语时,秦始皇为之一振,他认为消除秦帝国隐患的时机来了。于是他委派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精兵强将向匈奴发起进攻,一举收复河南地与榆中地区,次年又收复高阙,直抵阴山及河套地区。匈奴受到沉重打击,逃往北方。公元前213年,秦朝将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起一段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的长城,这也是抵抗匈奴入侵的一条军事防线。在长城要塞,秦朝派兵戍守、垦荒种地,加强了军事防御力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停止北进,反而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筑长城呢?费孝通认为,农业离不开土地,农民难以背井离乡。而在游牧经济中,牧民“逐水草而居”,有马匹作行动的工具,集散迅捷。随着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牧民遭遇灾荒,北方牧民往往成群结队南下农区就食。当双方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农牧矛盾就会尖锐起来,牧民威胁到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对这种威胁,个体农民是无法抗拒的,于是就要依赖统治者动员和组织集体力量来修筑防御工程。这也是促成中央集权政体的一个历史因素,而长城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对于修建长城的利与弊,秦始皇是经过认真权衡的。秦朝民众基本都是农民,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民转变为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来训练,而且这些农民当了兵就不能从事农耕,还要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匈奴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他们具有“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能力。因此其后勤保障比定居的农耕民族容易解决多了。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指出:“在这种战斗中,游牧民族有两样东西的协助,一个是整个人口及财产的机动性,使之能够躲避从定居社会侵入草原的远征。另一个是游牧骑兵的机动性,使他们能够有力地袭击定居社会。这两件事除去完全的军事重要性外,还有其经济的重要性。定居民族要装备一个机动的远征军,其代价较游牧民族要大得多。游牧民族可以用毁坏作物、掠夺谷仓、俘获居民的方式对对方加以重创。而他们可以在逃避进攻时,移走帐篷,赶走牲畜,就可以减少损失。”因此,修筑长城虽然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是可以大大减少驻扎的军队,从长远看利大于弊。
秦始皇吸取战国时期修建长城对付游牧民族的经验,继续扩大修葺长城的规模,通过长城,使流动的战场变为固定的战线。如此一来,防守的农耕民族就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而且长城一线多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难有用武之地。农耕民族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对骑兵的需求降低,训练成本下降,同时因很多士兵原本就是农民,闲暇时可就地屯田,后勤补给压力变小。
历史证明,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秦朝仍解决不了游牧势力随时来犯的问题。即使汉武帝多次击退匈奴,但他仍选择修建长城以防止其侵扰。当然修筑长城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短期来看,经济压力较大,民众怨声载道,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经济账算得是不错的。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