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乡村博物馆,首先要弄清它的概念,也就是它所关联的“乡村”属性。一般来说,乡村博物馆反映的是乡村历史与文明的发展,具有乡村的地域文化特点。另外还有一部分建在乡村、但内容并不反映乡村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如名人故里为其建立的类似纪念馆的博物馆,则不在乡村博物馆的范畴之内。概言之,乡村博物馆大致是指在乡村建立的,主要表现与乡村关联的自然、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类型。
世界博物馆的历史发展已经历了几百年,其主流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而今天城市的概念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如《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在今天的城市对比下,基本上只能算有历史感的乡镇。过去我国的乡镇和市集无疑是区域的中心,也是城市的雏形。由此来看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也并非只局限于大城市。像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就建在其家乡南通,而没有选择那个时代的大城市上海、北京或南京。博物馆在这些小城市中的实践,表现出博物馆发展的另一个面向,即越来越走向大众、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不管是工业遗产还是乡村文明,都成为博物馆可以利用的资源,其中,利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博物馆,就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特色之处。然而目前我国真正的乡村博物馆并不普遍,规模也很有限。一些乡村博物馆规模小、专业性差,难以影响整个博物馆体系的生态,也很难影响当地的文化生态,更难以赋能乡村振兴与发展。因此,提升乡村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及其专业素质,在当下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所需要的乡村博物馆,是能够嵌合到乡村历史积淀与当代发展之中的,体面的、像样的博物馆,而不仅是在几间房子里简单摆放一些乡村生产器具和生活用品,或几本家谱与地方志。乡村博物馆与城市博物馆除了在地域、藏品、展陈上的差异之外,不应在质量上有太多差别。如英国亚姆村的瘟疫博物馆,虽处于典型的乡村之中,但在专业性和影响力方面都有它的独特地位。中国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方国家的一些比较成熟的乡村博物馆,实际规模通常也不大,多是利用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如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周边的纺织博物馆,就是由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厂改造的,彼时它正是位于乡村。这为我们建设乡村博物馆提供了一些启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乡村逐渐成了城市的中心,或融入城市之中;有的依然远离城市。但今天所指的乡村博物馆更多的是基于农耕文明的历史发展,它们应位于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反映的是农耕文明给予周边及整个区域文化的影响。乡村文明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各个乡村的现状不尽相同,其文化资源也千差万别。建设乡村博物馆,首先考虑的应是充分利用这些独特资源,而不是为建而建、凭空捏造。用建造博物馆的方式对独特的历史文化加以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文化赋能乡村,应该是切合实际的,并能推动乡村发展。因此,建设乡村博物馆不应一哄而上,口号化、潮流化、概念化、同质化,而应当高质量地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乡村博物馆建设可以利用寺庙、祠堂等原有的建筑加以改造,连接原本的历史文脉;或者是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完整保存旧村落并加以改建,形成一个与原有民居相关联的乡村建筑群。当然也可以新建,那就要考虑与原有建筑、村落及自然的关系问题,并兼顾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一座乡村博物馆中陈列的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具体内容与展品,应该和这座博物馆的基本样貌有一定的联系。其基本样貌和专业内容,正是乡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根本所在。
虽然乡村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博物馆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定位,可能会趋于同质化,因此乡村博物馆的独特性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每个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乡村博物馆,类似现在很多村都有的陈列馆、展示馆、记忆馆、村史馆等,其同质化的问题就会非常严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多数是大门紧闭,即便有客来访,往往也是在村镇领导的陪同下走马观花。对于一个普通的村子来说,这种展示馆可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它的公共性及影响力都微乎其微。如果村村都有这样的馆,显然是形式大于内容。
要反映出乡村博物馆的独特性,最重要的是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梳理以及文物资料的收集。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仅有一般性的河流、田园、植物或者是很大区域内并不具有独特性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乡村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就很小。建设乡村博物馆前应该更多考量文化资源,只有当地本身拥有丰厚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资源,并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才能实现乡村博物馆应有的专业质量。
一个地区、一个市、一个县拥有多少数量的乡村博物馆并不是很重要,拥有高质量的乡村博物馆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高质量,才能让乡村博物馆不再是为了迎合一时的社会需求的存在。这样的博物馆会受到广大乡村民众的欢迎,民众以此为骄傲,当地和周边的民众会不断走进博物馆参观,并为博物馆的发展作出贡献。在此基础上,乡村博物馆就可以赋能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这是长远的、而非基于一时社会需求的重要价值。乡村博物馆与文旅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相互助力的互动与融合的关系,是彼此提升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质量的乡村博物馆能够成为带动地方旅游发展的引擎。如上文提到的英国亚姆村瘟疫博物馆,它是全英国唯一一座瘟疫博物馆。17世纪中期,伦敦有超过八万人死于大瘟疫,相当于当时伦敦人口的1/5。当瘟疫蔓延至曼彻斯特地区,却止步于亚姆村,这得益于当地村民积极的抗疫行动和无畏的牺牲精神。瘟疫博物馆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和缅怀,也是为了颂扬和提醒。如果为了这次历史事件,英国建立很多这样的瘟疫博物馆,那亚姆村的瘟疫博物馆就会逊色很多。因此,博物馆唯一的独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像亚姆村那样具有独特性的博物馆会为当地发展助力,不仅本村的志愿者会来此工作,还有来自附近村子的志愿者的协力,博物馆的长期开放还能吸引周边的一些年度性节庆活动来此举办。
乡村博物馆的内容应该是丰富而多样的,既能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又能反映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历史。其影响能扩大到周边、整个省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成为人们了解乡村文明的历史和现实的活化石,这样的乡村博物馆才能展现它的魅力和存在的意义。如此来看,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既能够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又能够反映博物馆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关系。乡村博物馆展现了美好的前景,但并不是一蹴而就,还需要完成很多具体的工作,包括对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相关实物及资料的收藏、梳理和研究,需要对博物馆进行整体设计,要有建馆资金的投入以及长期运营资金的准备,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还要和高校及相关机构进行合作,等等。在规划与建设之前,更需要参酌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论证。
乡村博物馆必须紧密地嵌合于乡村,让人们看到它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并由此认识到乡村无与伦比的魅力及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如果其中的某一件或某几件藏品能够联系到乡村的往日历史和当下生活,并由此联系到更为广阔的国家历史和文化,就能够使人们理解博物馆与自身之间的紧密联系。乡村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实现它,其独特性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讨、去研究。建设乡村博物馆应当与乡村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保存传统农耕文明和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和影响,造福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