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作为低收入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银发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环境、劳动权益、收入保障等亟待优化。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化,一方面,他们受益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红利,共同分享着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激烈的就业竞争使之被迫成为中低端生产链条中低收入、低保障的劳动群体。近年来,农民工进城与人口老龄化相叠加,城市中的银发农民工越来越多。出于生计考虑,他们依然要从事体力劳动,其相应的福利保障和基本就业诉求十分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与银发农民工

一般来说,能够进入媒体或公众视野的农民工往往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人数规模和话语力量远超银发农民工,从而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代表。但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从娱乐消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到个人与家庭的发展,都被城市文化深深影响,并有机会通过就业、教育、婚姻、购房等多种方式实现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身份转变。如今,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逐步推进,青年农民工权益受损现象明显减少。

如果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面向城市的,那么银发农民工群体则是面向农村的。不同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消费、人际关系、情感归属、伦理价值等都深深植根于农村,城市只是他们赚取收入的暂时的工作场所。他们大多背负着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无法单纯依靠有限的农耕收入养家糊口,进城务工成为许多农村中老年人的必然选择。但银发农民工的境遇却不容乐观,他们受限于较低的知识水平、较少的就业选择、较高的家庭负担,成为边缘弱势群体。从家庭伦理来看,50岁及以上的银发农民工群体恰处于向上孝养年迈父母、向下支援进城子女的生命周期中,作为家庭中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经济状态十分重要,这就是银发农民工广泛存在的现实原因。

银发农民工的现实困境

银发农民工在谋求城市务工机会的过程中,往往集中于那些准入门槛低、就业岗位多、雇佣或劳动关系灵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他们没有高学历资本和人际关系资源,只能依靠自身体力或技能来获取较低的收入回报。作为典型的非正规就业,较低的薪酬水平和不稳定的就业环境造成了他们高负荷的务工境遇。一般来说,正规工作对年龄、能力或技能要求较高,银发农民工正规就业机会很少,且大多处于不被保护的劳动雇佣关系中,包括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等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障存在较高程度的缺失。许多银发农民工在遭遇工伤时不能及时获得工伤补偿,在短暂生病或请假后可能被辞退,常因务工环境恶劣和长年累月的劳累而疾病缠身,却未能被纳入社保的福利保障中。

同时,为了节省开支,银发农民工群体的食宿条件和医疗水平往往被压缩到最低程度。然而在他们情感归属和亲友所在的村庄中,人情往来的负担有增无减,除婚丧嫁娶外还有各种节庆、红包等,这笔开支甚至是日常基本生活开支的两三倍之多。此外,银发农民工除须孝养年老父母之外,还要支持子女的城市化之路。他们是家庭代际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成员,承载着对上的孝道责任和对下的养育使命,也因此面临高索取、低回报的生存状态。

在此境遇下,银发农民工的现实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劳动权益难保障

银发农民工在非正规就业中,既依赖、又受损于层层的组织结构。他们的工作机会多数来自老乡或亲友介绍,在他们之上是负责管理和接纳他们的、同样是从事一线劳动的工头,在工头之上是单个项目的负责人,再上面是总项目的负责人,形成严密的劳动组织结构。这就意味着如果存在盘剥空间的话,那么他们的负担是层层加码的,收入却是被层层分摊的。

银发农民工很难被合法的劳务关系所保障,他们的就业机会多来自非正规的劳务合同,而薪酬直接来自处境相似的工头而非固定劳务关系的项目经理,在层层组织结构中任何一环出现随机性意外,都会影响其正常收入。

就医条件难提升

银发农民工长年处于高强度体力劳作中,加上务工过程中较差的食宿条件,很容易患各类慢性疾病或职业病,囿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就医。即使去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面对城市医疗系统复杂的就医流程、漫长的等待环节、较高的就医支出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乃至选择放弃。

仅靠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依然难以解决银发农民工的医疗难题。一方面,异地医保尚未将跨省市医疗报销流程全部打通;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银发农民工并没有被纳入医保,他们的就医保障依然停留在农村合作医疗的范畴。

城市生活难改善

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银发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包括他们自己在内,都不认为自己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之一。他们在城市务工期间娱乐交际极其匮乏,老乡亲友偶尔聚在一起也多是打打牌,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主观意愿去享受城市的便民休闲场所和设施,很难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多数时间,他们沉浸在短视频等娱乐中,精神世界十分空虚。或许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但作为边缘群体,他们是失语的——一方面,他们自己没有重视;另一方面,他们的声音极少被社会听到。

改善银发农民工处境的实践路径

目前,城乡融合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将农民工群体纳入现代化的发展中来。但现存制度保障和就业权益问题,依然需要多部门合力纠偏。

非正规就业岗位的法治化接轨

大量灵活的非正规就业岗位虽然提供了充裕的务工机会,却无法为务工人员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务工人员最基本的劳动权益和薪资收入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以银发农民工为代表的、庞大的城市就业边缘群体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实现他们的就业岗位与法治化就业保护体系的接轨是当务之急。

正规就业是以完善的劳务合同及就业权益制度为保障的,而这恰恰是银发农民工群体所匮乏的,原因之一正是缺乏相应的制度文本去对标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体系。因此,进一步完善针对非正规就业的劳动权益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优先保障合法的劳动收入

城市管理以属地责任为主,这就意味着银发农民工群体作为非属地的就业群体,利益很容易被漠视。很多银发农民工面临工头或项目经理欠薪“跑路”、有理无处申的困窘,他们找雇佣工头或项目经理的公司进行权益申诉,却被告知薪资已交结完毕;他们想寻求当地警方帮助,却没有劳务合同等法律凭证;他们想向司法部门申诉,却面临薪酬远远低于诉讼费用的无奈。在完善非正规就业劳动保护制度的同时,相关的司法、公安、工商、法律援助等系统应正视银发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优先保障其合法的劳动收入,并对失责人员予以严厉处罚且计入失信人员名单。

打造农民工的自媒体平台

以银发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类困难,亟须建立针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权益申诉和务工求助平台,以实现专门化的权益保障。借助自媒体低门槛、广覆盖、高传播特点,打造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一键式互助平台,既能解决这一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发声问题,又能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法治引导,还能实现银发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互助,形成共享式的整体发展机制。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