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8年国庆长假为观测点,中国旅游产业出现了一个十分喜人的拐点——观光性旅游向文化体验性旅游的转型已然发生。有关统计显示,全国文化类景区订票同比增长超过36%;逾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乡村体验、红色主题体验空前火爆,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也高达40%以上。

文化体验性旅游是一种深度旅游模式。旅游不仅是一种观光活动,还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察、品味、探究、学习、欣赏性活动。此处的“文化”,也就是旅游目的地人们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生活样式、传统习俗、文化风貌或风情等,构成了游客旅游体验的重点内容。因而文化体验性旅游的设计与销售不单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涉及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判断、审美取向、民族情感和观念立场等深层问题,具有教化和导向功能,故文化体验性旅游设计必须克制虚假性、低俗化和泛娱乐化倾向。而这些虚假性和低俗化的所谓文化旅游设计,骨子里还是金钱至上,文化只是幌子。

举例而言:摔碗酒,一种荒唐的文化体验项目,据说从短视频软件抖音发迹而迅速变成“网红”,于是一些旅游设计者将之引入旅游,居然很快泛滥开来。参与者只图喝酒、摔碗、宣泄感观之快,甚至被所谓“甩去烦恼”之类的牵强附会、极其浅薄的说辞误导而信以为真,却浑然不知喝酒摔碗这种行为真实的文化蕴涵。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碗是重要的生活器皿,一日三餐不可离。吃饭端好碗、手扶碗、不用筷子敲碗,是中国人从小就必须学会的规矩。碗的重要程度甚至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职业发生了联系,以致于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可以叫“饭碗”,比较有保障的工作叫做“铁饭碗”,理想的工作叫做“金饭碗”。“砸人家的饭碗”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恶行。逢年过节,不小心摔破了碗,会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民间通常的做法是用红纸将碎片包起来,再念上几句“岁岁(碎碎)平安”,以图化解晦气。盛怒中吵架砸碗是对对方的莫大羞辱,也是自己粗俗野蛮、缺乏教养的表现。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文化禁忌,不可轻易冒犯,因而入乡随俗、入乡问禁是民间乃至国际文化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态度。

在中国,摔碗酒通常只出现在两三种特殊场合:一是葬礼中的出殡仪式,主祭者以酒祭奠亡灵,然后以摔碗为号,以示永诀,八仙起杠抬棺前往墓地;二是战场出兵,敢死队喝酒摔碗,以示必死决心;三是喝酒摔碗,以示绝交。试想,时下一些景区流行的摔碗酒,让游客体验的究竟是何种文化?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吗?与咱们中国人勤俭节约、惜福有福的文化观念相合吗?

当然,也有人指出喝摔碗酒是湖北恩施土家族的民俗传统,但又很难说清这种民俗的历史来由究竟是什么。一说是“某个时代,土家族的两个族长或者是兄弟之间有了恩怨,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尽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饮过之后,将碗摔碎,以泯恩仇”。二说是“起源于周朝,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因国家有难去楚国搬救兵,楚国提出割让三座城作为出兵的先决条件。巴蔓子无奈暂时答应,待楚国出兵帮其解围后,巴蔓子不忍割让国家城池,饮酒后摔碎碗,拔剑自刎谢罪。后人为纪念他,流传下来了喝摔碗酒的习俗”。三说是“摔碗酒是古代土家儿女上战场前的一种壮行酒”,这个说法倒是与汉族高度相似。但目前所见有关恩施摔碗酒的描述,几乎全部出于旅游活动介绍,这可能同样是旅游设计者有意制造的一种伪民俗。

笔者看过一篇博文,作者应该就是湖北恩施熟悉土家族的知情人。他说:“对于出生和成长在本地的我来说,对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还是略知一二。知道巴蔓子自刎护城的故事,但不知道有饮酒摔碗的细节。我知道土家人平时是不会喝酒就摔碗的,因为没有这样的习俗。”另外,湖北咸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的一个县,在一篇题为《咸丰土家民族习俗文化及其他》的文章中,作者明确指出:“唱歌敬酒是土家的待客习俗,各地都有不同调门的敬酒歌。值得特别申明的是,土家人没有喝‘摔碗酒’的习俗,摔破碗不仅是对客人不恭的表现,而且摔碗也是土家人的一大忌讳。”《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刊出刘琼、谢一琼合写的论文《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土家族饮食习俗和民族旅游经济——以鄂西南咸丰县为例》,全文只字未提土家族喝摔碗酒的习俗,倒是说到土家族人有喝咂酒的传统。宴客时,在堂屋正中摆放两张一合的厢桌,取出酿存的咂酒,装在专门的坛内,放于厢桌的下席位,冲上热开水,插入通节的细竹竿,饮者通过细竹管吮吸。由此可见,所谓土家族摔碗酒,确实是旅游设计者炮制的又一例伪民俗。

诚然,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快速演替,新的生活内容层出不穷,也必然有一些方式或内容会渐行渐远,最终离开我们,无法挽留。江西婺源篁岭村的“晒秋”,来自百姓传统生活中的晾晒秋实,俗言“晒东西”。平原地区有大晒场,丘陵地带稍微宽旷的地方则用高脚凳架晒篮晾晒。篁岭是山村,山谷里的土地很珍贵,溪水从谷中穿流而过,山洪暴发时,河水汹涌,故村庄只能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因而篁岭村内面积较大的平地很少,晾晒农作物、果实,只能用晒架、晒楼的方式才能充分利用日光。于是,矩形的房屋与圆形的晒篮以及五颜六色的晾晒物,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被摄影家冠以“晒秋”的名号传播了出去。由此,篁岭村这种为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晒东西的方式开始引起外界的关注,人们从中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企业家则借此开发出了旅游项目。

由此可见,篁岭晒秋原本是真正来自生活的、个性化的民俗事象,这是篁岭文化保护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由于其有看点,旅游设计者便将这种模式较大规模地克隆、嫁接到本不使用晒楼、晒架的旅游村落,人为造成文化风情的错乱。而且,这种现象在2018年初兴的“秋收节”中更是愈演愈烈。晒秋本是一种生活的呈现,如今却蜕变成一种脱离了原本生活的表演性、展示性、装饰性的东西,很牵强、很做作、很苍白,其实也很不易。细心的人不难看出,这种生造出来的所谓晒秋,晒的竟是陈年老谷,草把和造垛也没有新收割的稻草特有的清香,不少果实其实是异地搬迁来的,并不产自当地田园……

民俗,体现了不同区域人类群团的生活样式,是观察不同文化模式、文化个性的重要内容。民俗中不少东西可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而保护的前提是它的真实性、独特性和突出价值。然而,如今不少旅游设计者却在片面追求利益的魔咒中发生异化,生造出被学界痛斥的形形色色的伪民俗。伪民俗本质上是一种造假欺骗行为,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它的最大危害是违背了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切断了文化根脉,割裂了文化传统,伤害了文化风教,玷辱了文化乡愁,亵渎了游客的虔诚体验,扰乱了人们的文化认知。

在文化体验性旅游时代到来的节点,旅游市场的文化打假应当及时跟进。文化旅游需要创意智慧,但不应虚假化、低俗化、泛娱乐化。文化旅游的设计者和审核者,更应该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精神,才能在文化旅游中诚实并生动地讲好乡土故事、民族故事、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