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综艺节目走过20年发展历程,可谓异彩纷呈、佳作迭出。在全媒体、多赛道、多平台共存的综艺生态环境中,音乐综艺从内容、形式、传播媒介等多方面实现聚合式突破,成功占据综艺节目市场的最前沿。
从2003年的《超级男声》开始,20年来,音乐综艺着力把握审美潮流、洞察行业动态,成为综艺节目中最为重要和抢眼的节目形态。然而行至今日,音乐综艺面临着“综N代”后劲不足、新生代节目缺乏爆款等困境。新时期音乐综艺可以按四个阶段来划分,以观察其优势与不足,总结创作规律。
2003—2010年:赋权观众,掀起选秀热潮
“赋权”理论用于电视行业是指在节目中赋予观众更大的权力,让观众积极参与内容环节,从而提升观众心理满足感。2003年之前,国内音乐节目主要以晚会类、访谈类和资讯类为主,观众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2003年8月《超级男声》在湖南卫视娱乐频道首播,节目以助力平民实现明星梦想为亮点吸引众多普通人报名参加。2004年湖南卫视乘势推出《超级女声》,节目记录了选手参赛全过程,通过短信投票的方式给予观众表达好恶的权利,标志着平民价值的觉醒和观众话语权的提升。2005年第二届《超级女声》成为爆款,捧红了李宇春、张靓颖等多名歌手。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节目总决赛收视率为惊人的11.65%。“超女”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引领了音乐选秀风潮。随后,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东方卫视《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和江苏卫视《绝对唱响》等一大批实现“草根”明星梦想的音乐选秀节目接踵而至,2007年《超级男声》卷土重来,改名为《快乐男声》。
然而,在大众娱乐的狂欢之下,普通人幻想“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节目创作的同质化现象、粉丝对偶像的过度崇拜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观众对音乐选秀节目感到审美疲劳。同类节目收视率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据《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显示,《超级女声》的平均收视率从4.1%下降到2.2%,《梦想中国》从2.9%下降到1.8%。这些问题引发了创作者的反思,一些勇于尝试的先行者开始推动音乐综艺进入新阶段。
2011—2015年:专业化制作,引进国外模式与版权
选秀阶段的节目,大多停留在对国外成熟节目的模仿阶段,虽然在音乐综艺发展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但一味地模仿和非专业化的制作使得整个综艺市场丧失了活力。为了解决版权纠纷,也为了提高节目制作水平,此后,各大电视台开始接连引进国外节目版权,2011年,辽宁卫视引进全球顶级音乐选秀节目X Factor模式,推出大型音乐选秀节目《激情唱响》。2012年,广西卫视引进英国佐迪亚克 (Zodiak) 传媒集团的节目模式“舍我其谁”(True Talent)打造《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该节目将欧洲选秀运作模式与新民歌大赛相结合,走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发展道路。同年,浙江卫视联合灿星制作打造《中国好声音》,节目引进荷兰的节目版权,自开播以来创下峰值5.036%的收视率。这档节目的走红,不仅开启了国内综艺节目“制播分离”的新模式,也让更多创作者有意识地走向引进与创新的道路。2013年,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音乐竞技类节目《我是歌手》,从第一季的几乎完全照搬到之后的不断创新,实现本土化改造,让节目成为音乐综艺节目中的现象级爆款。随后,安徽卫视与《中国好声音》原创班底联合制作《我为歌狂》,首次让观众在音乐节目中看到“联合作战”模式。2014年,东方卫视联合《美国偶像》制作团队携手打造《中国梦之声》。
这一阶段,版权引入过剩、原创能力匮乏成为综艺市场的新问题。版权引进盲目化、节目内容同质化和类型风格单一化等弊病逐渐显现,音乐综艺需要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2015—2017年:新媒体时代,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2015年, 中国传媒行业发生了两个有趣的超越:一是报业市场首次被电影票房市场超越;二是电视广告收入首次被网络游戏市场超越。这两次超越显示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改变着整个传媒行业。音乐综艺节目也开始尝试与新媒体联姻,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作。
2015年,爱奇艺打造纯网络综艺节目《偶滴歌神啊》,成为网络综艺代表性节目。依托互联网平台,节目在制作上融入音乐、推理、脱口秀等多重元素,力图贴合网络受众的审美诉求。同年,江苏卫视的《蒙面歌王》利用“音乐+悬疑”的元素,以“面具”隐藏歌手真实身份,拓展了音乐综艺的别样可能。2016年,作为《蒙面歌王》的升级版《蒙面唱将猜猜猜》融合人工智能、推理等元素,成功实现了节目IP化发展。湖南卫视推出互动音乐综艺《我想和你唱》,网友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实现与歌手“跨屏互动”,在对“互联网+”发展潮流的顺应中释出新意。
可以说,音乐综艺在这个阶段呈现鲜明的互联网特征,节目玩法翻新,出现了“秀”大于“真”、价值流失、原创性弱等新弊端。有鉴于此,整个行业开始着力把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
2017年至今:多样化创新,进入自主创作新时代
原创为主,助力中国模式“走出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全球的综艺节目实现内容共享。中国的音乐综艺产业从注重节目内容创新,升级为原创节目模式的全面研发。2017年江苏卫视原创竞技节目《金曲捞》开启了音乐综艺节目的转型探索之路。同年,央视推出原创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并完成七个语种的海外版权输出。此后,江苏卫视《无限歌谣季》探索“真人秀+演唱会”的模式,湖南卫视《幻乐之城》创新“音乐+电影”的艺术跨界融合新模式。此外,2019年的《我是唱作人》《这!就是原创》、2020年的《跨次元新星》、2021年的《为歌而赞》等节目都把自主品牌与全新模式的研发当作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拓展国际视野,凸显中国特色,力图让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在国际上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
垂直细分,锁定“圈层文化”
全媒体时代,分众化、小众化传播渐成潮流。近五年来,音乐综艺节目在音乐元素、风格、类型等方面实现垂直细分,目标受众明确、圈层效应凸显,呈现出分众化传播的新态势,针对不同受众偏好精细划分音乐品类,所涵盖的音乐形式或流派包括说唱音乐、乐队组合、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如爱奇艺自制节目《中国有嘻哈》《少年说唱企划》、哔哩哔哩出品的《说唱新世代》等聚焦说唱音乐;腾讯视频出品的《即刻电音》聚焦电子音乐;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以唯美时尚的基调演绎美声唱法;《春天花会开》则把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呈现给大众;《乐队的夏天》《一起乐队吧》《闪光的乐队》等对准乐队圈层。圈层效应给综艺创作提供了破题维度,很大程度缓解了音乐综艺节目中音乐类型过于单一的问题。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小众文化表达成为音乐节目创新的突破口。找准“小众”与“大众”的平衡点,注重不同圈层的价值表达,做好精神引领和艺术引领,将是音乐综艺重要的着力点。
“粉丝经济”,掀起养成类综艺热潮
偶像养成类综艺始于日韩,以练习生选拔模式为节目“造星”,注重对选手培养过程的全方位记录。2015年,国内陆续出现以打造偶像团体为目的的选秀节目,如湖南卫视的《夏日甜心》、浙江卫视的《天生是优我》等。2016年,东方卫视推出《加油!美少女》。2018年《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的热播,掀起养成类综艺节目热潮,两档节目分别以49.2亿和33.1亿播放量位列2018年上半年综艺节目播放量的第二、第三名。2018年也被学界及业界称为“偶像元年”,随后几年,偶像养成类音乐综艺呈现井喷式爆发。《青春有你》《以团之名》《炙热的我们》等偶像养成类音乐节目占据市场,同时也带来了过度娱乐化的弊病和“饭圈”乱象。为此,2021年广电总局出台政策明令禁止偶像养成类节目。可见,健康的音乐综艺市场既要实现流量与价值的平衡,也要注重偶像的正向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饭圈”环境。
回归本质,“慢综艺”引发观众共鸣
音乐综艺发展至此,以竞技类为主。但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让社会情绪渐趋转向闲适而惬意的慢生活。于是,音乐类慢综艺成了一剂治愈又温暖的良药。根据艺恩视频智库调查数据,2017—2021年音乐慢综艺播映情况呈稳步上升趋势。2021年湖南卫视推出《时光音乐会》,以“慢综艺+户外音乐会”的形式集结乐坛代表性人物,围炉夜话分享人生故事。节目播出首期,在欢网、酷云、尼尔森网联三网均位列同时段综艺节目省级卫视第一。此外,《我们的歌》《知遇之城》《美好的时光》《一路唱响》等节目,不断探索“音乐+旅行”“音乐+故事”等模式,音乐综艺从注重竞技比赛向注重情感表达转型。总之,无论是“去竞技化”的故事分享,还是“去娱乐化”的旅行治愈,音乐慢综艺都在努力回归音乐初心,通过朴实自然的情感传递艺术价值、引发共鸣。
中国音乐综艺经过20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笔者以为,音乐综艺是大众参与度较高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引领社会风尚与潮流的作用,同时对青年尤其是青少年树立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音乐综艺应注重专业化生产与内容质量,努力挖掘音乐艺术与视听艺术结合的新的艺术可能性,实现垂直细分、打造精品IP、注重价值引领,让音乐综艺在视听艺术生态家园中持续绽放。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