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并贯彻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因此,需要全面发力、综合施策,以大食物观引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

深刻认识树立并贯彻新时代大食物观的时代意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在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美好生活体现在物质上就是物质的不断丰富、食物的不断增加,身体所需营养元素不断细化,群众的生活丰富多彩。中共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建设农业强国,为广大群众提供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食物保障,培养包括食物多样化在内的现代生活方式。

正确认识当前树立大食物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理论阐释反映着新时代农业经济供需关系,顺应了新时代社会生活水平和人民生活要求,是建设农业强国、加速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引领。

人类食物观是一定社会阶段人类生活期盼和农业生产方式互动的产物。农业经济状况决定着社会食物观念形态,反过来,先进的食物观会促进、引领农业生产方式改进,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树立大食物观既要立足于农业发展状况,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又要顺应人民群众食物需求。这其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农产品种植结构需要完善。农产品分布是一定自然条件下农业产业历史构成的体现。我国的传统农业状况决定了农产品的区域型结构,形成了不同农作物种植区域和食物供给格局,这也容易导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等种植性食物失衡状况。随着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种情况得到改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长期的区域原产性种植造成的食物失衡状况,还要从完善农业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入手。尤其是一些主要粮食的生产自给状况,直接影响着供给保障均衡,比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目前我国上述主粮自给情况参差不齐:小麦、大米自给有余,玉米、大豆等自给不足、进口依赖度较大,这与大食物观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粮食价格偏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主产区财政增长缓慢。

二是食物多元化与食物安全矛盾亟须解决。食物多元化的前提是食物安全、健康,近年来,绿色有机食物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但是脱胎于传统种植业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一些乱象。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标准和有效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绿色农产品市场混乱失衡,影响了食物多样化的质量和成色。

三是食物多样化社会消费群体分布不均,主要表现为经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经济不均衡。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食物呈现差异化是正常现象,这种差异不应越拉越大,而应逐渐缩小。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全体人民逐渐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逐步缩小食物差别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一些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对运输装备、交通等要求较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鲜物流,其成本远大于城市近郊,成为造成城乡之间食物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是乡村大食物观意识亟须加强。过去农民往往满足于吃饱穿暖,对营养和美味没有更高的要求。践行大食物观,要从改变这些传统观念入手,引导农民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培育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为此,就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改变单一产业模式,发展多元化种植养殖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要加大国家对乡村地区的食物优惠政策综合施策,尽快补齐乡村树立贯彻大食物观方面的政策短板。

科学把握新时代践行大食物观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树立大食物观,促进食物多样性,提高全社会食物生产消费现代化水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思想为引领,制定科学有效的战略和措施并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夯实树立和贯彻大食物观的产业基石

设施农业是与自然农业相对应的现代农业技术系统和生产方式,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也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基本路径,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和提供支撑服务的公共设施等。

发展设施农业是在确保粮食自足的前提下,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供给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满足食物消费需求多样化。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增加农业产品品种,改善食物结构。同时,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我国设施农业已成为城乡居民各类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来源。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设施农业还面临着总量不足、绿色转型困难、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装备简单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要突破这些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需要有针对性的思路对策。

首先,提高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加强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设计。要从树立大食物观、满足人民群众食物多样化的高度,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和优化各级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控常规农业和设施农业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各类非耕地农业资源,以现代设施农业拓展我国农业土地面积和产出效能。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领设施农业全面均衡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针对我国大棚温室智能化水平低、粮食烘干设备品种单一、绿色装备研发力量薄弱、立体养殖效能低下等短板,应该调动多方积极性,建设一支专家和农业生产者相结合的设施农业人才队伍,进行联合攻关、专项攻关、精准发力,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且及时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探索科研、生产、经营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设施农业现代化转型。

再次,充分挖掘民间智慧,厚植我国设施农业基础。我国古代的沟洫农业就是典型的设施农业生产灌溉制度,这种制度从原始农业水渠设施到近代工业化水渠,再到现代的高标准农田水渠,其构建材料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其对农业设施的产能化利用实质没有改变。科技比较发达的今天,许多专业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也依赖于农民试产实践的经验智慧。因此,加快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离不开民间智慧的启发和支撑,应当逐步建立现代民间农业科技创新发现使用机制。

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现代设施农业的崛起,造就了一批从事蔬菜大棚、温室菌菇种植等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推动传统农民多元化发展。但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十分有限,离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优惠,培育大批设施农业生产主体,以及数以千万计的设施农业产业农民队伍,优化农民素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大食物观奠定强大的群众基础。

积极拓展食物多元化生产空间,健全大食物供给体系

农业生产作为人类食物的源泉,对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高度依赖。从原始农业的自然采食经济到传统农业的土地经济阶段,包括畜养种类在内的传统农产品基本都产自自然资源,这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食物的范围。因此,改变传统食物生产空间观念,拓宽食物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农业的崛起,打破了食物生产的范围局限性。农业生产科技的创新,拓展了农产品的输出空间,水域、森林、水系、草原、沙漠、戈壁、盐碱地等传统的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区域都成为新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挺进远海养殖,海洋食物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这些成果的转化推广还有很大空间,离建立海洋立体农业系统的现代农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推动海洋食物开发推广的融合深度和市场协同机制。同时,我国丰富的森林、草原、沙漠、戈壁等自然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为食物多样化开辟无限空间。这些食物生产空间的进一步开发,也正是树立大食物观、构建食物多元化供给体系的潜力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