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经历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营养水平、改善衣食住行等发展阶段,但这一发展过程一定程度上是以耗费资源、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正是在“有了经济发展,没了绿水青山”困境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中国从以追求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发展观转向更全面、更高质量的绿色经济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近年来,我国不仅致力于看得见的生态环境改善,也进一步为看不见的低碳减排不断努力。中共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我国低碳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不仅是我国新发展理念,也体现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建设全人类共同家园的中国贡献。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8年,我国政府签署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到2030年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政策和措施;我国积极推动并第一时间签署旨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巴黎协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巴黎协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体现了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大国担当。

农业领域的碳源与碳汇

在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下,各行各业都在思考如何推进本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农业领域也不例外。“绿色低碳”一词的本质是绿色发展,指不同于过去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纳入考量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降污、低耗、低碳。

降污,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很多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比如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施用,人类和牲畜排泄物的不当处置等。人类可以通过合适的行为或对行为结果进行合适的处置,来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的程度。

低耗,主要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人类要生存和更高质量地生活,总是需要耗费自然资源。有些资源被视为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太阳能)或是可再生的(如林木),它们被统称为可再生资源。所谓可再生自然资源,指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间条件下,通过天然作用可再生更新,从而可被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但有些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阶段自然界条件下被视为不可再生的(如煤炭、石油、各种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如果长期采挖,现有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因此,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过程中,除了寻找替代资源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是一条现实路径。

低碳,指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为主)。大气温室效应导致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已经危害到人类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故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减排”目标。

降污和低耗一直是农业领域强调的目标,公众比较熟悉。而低碳则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后才进入公众视野的,对于农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因此,本文集中阐述农业领域低碳减排的情况。

低碳减排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找到碳源(碳排放的来源),只有找到具体碳源,才能出台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二是找到碳汇(能够吸收大气中气态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只有找到碳汇,才能达到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甚至完全达到碳中和(碳源量和碳汇量基本平衡)的目标。

农业碳源来自农业外的关联领域和农业生产领域两个方面。农业外的关联领域主要指:一是来自农业前环节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现代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几乎都是工业制造品,如化肥、农药、薄膜、农机等,其中很多源自化工原料,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碳排放。二是来自农业生产的后环节,主要是动植物副产品的处置,比如秸秆、动物排泄物等,只要生产农产品,这些副产品就必然共生产出。农业生产领域的碳源主要指:一是来自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二是来自动植物生长过程,动植物数量巨大,其排碳总量也相当可观。在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中,80%以上来自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发电供热等能源系统,但农业的碳排放量也占到7%—8%,农业低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中也存在碳汇。虽然目前已经有热辐射、光化学、电化学等转化或吸附二氧化碳的手段,但成本较高,碳汇主要还是依靠绿色植物(尤其是森林)的光合作用和土壤的吸附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一作用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绿色植物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相比较,后者大于前者。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吸附气体碳的碳库,如何使土壤尽可能发挥吸附碳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碳减排虽然能减少排碳,但毕竟还是在排放,增强碳汇才是能真正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甚至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

农业低碳减排的实现路径

从理论上说,缩小农业生产规模就可以减少工业制造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量,进而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也能减少农业生产后环节的副产品,从而产生低碳减排的效果。但现实中,决不能以缩小农业生产规模、减少农产品产量为代价,尤其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食物供给必须立足自给为主,在口粮供给上更需要确保绝对自给。退一步说,即使我国缩小农业生产规模,依靠国际市场来补充所需的农产品,从宏观视角看,全球的排碳总量并未真正减少,无非是把低碳减排问题输出国外而已,这不符合我国为降低全球温室效应作出中国贡献的宗旨。因此,我们只能在基本保障我国食物供给的前提下,利用绿色科技进步、管理进步和意识进步来实现农业低碳减排。

我国农业低碳减排可以在农业外的关联领域和农业生产领域两方面着力。在农业外的关联领域,有以下途径:第一,依靠绿色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资料制造环节和运输环节低碳减排,用更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原材料来生产更高效的农业投入物。这个任务主要依靠工业部门来完成。第二,开展农业生产后环节的低碳减排,以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等方式来处理农业废弃物。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在运销、储藏等农产品流通环节低碳减排。第四,在农产品消费环节,提升全民绿色意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减少浪费、减少肥胖。

在农业生产领域,低碳减排需要在各环节各方面发力:第一,依靠绿色农业技术进步提质增效,用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相同的农产品产出量,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用量。这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前环节的低碳减排;另一方面,农业丰产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光能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越强,吸收二氧化碳和合成与释放氧气的能力就越强,减碳的效果就越好。第二,改善农艺技术,如在耕地环节更多采用免耕法、少耕法等,减少机器作业与土壤破坏,增强土壤吸附碳的能力;在病虫害防治环节更多采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施用;等等。第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增加绿色植物覆盖率,增强碳汇能力。

综上所述,农业低碳减排大有潜力可挖,在保障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从农业生产领域内各个环节着手,塑造绿色友好型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栽培饲养模式;同时,也需要重视与农业相关联的农业生产资料制造环节和农产品生产后环节。农业不仅能为低碳减排作出巨大贡献,也是目前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