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首次跌破千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0.60‰,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面对人口负增长趋势,我国各级教育事业如何应对学龄人口之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结构,将人口红利转变为高质量的人才红利?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问题。

人口变局下教育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一是各个阶段学龄人口锐减,引发教育生源危机。出生人口下降致使各级学龄人口规模锐减,目前学前教育与普通小学招生数已迎来拐点。据统计,2022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较上年下降177万人,开始出现“一孩难求”的教育资源过剩现象,并呈现向基础教育阶段传递的趋势。根据近10年招生数平均变化速率测算,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将分别于2024年(1790万人)、2026年(1010万人)、2028年(1041万人)达到峰值并相继迎来拐点,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预计到2035年分别下降至1391万人、838万人和964万人。伴随招生规模下降,各学段学位数量将相继呈现从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的趋势,教育生源需求压缩与教育资源供给扩张之间的冲突加剧,容易造成优质生源的竞争加剧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亟须进行招生机制、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布局的前瞻性动态调整。

二是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稳定不变情况下,学龄人口相对减少,生均教育资源投入的可持续增长将为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带来改革契机。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但这一水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差距。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教育强国指数排名前15位国家中,有11个国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达到86.3%。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的比例没有改变,随着人口负增长趋势持续及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在学龄人口减少与全国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叠加效应下,人均教育资源拥有量迅速提升,为实现教育质量赶超提供了良好契机。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较上年增长6%。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看,2022年全国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4918元,普通小学为15240元,普通初中为21469元,普通高中为24854元,中等职业学校为23470元,普通高等学校为39220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3%、5.2%、3.6%、2.8%、1.2%和1.3%。综合考虑学龄人口数量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等因素,预计到2035年前后,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5%左右,基本达到教育强国前列水平。

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加快探索布局12年免费普及化教育体系

一是从“十五五”规划时期开始,面向全国推广12年免费的普及化教育。允许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自筹资金,探索性实施12年免费普及教育,并逐步向全国推广,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统筹支付,以保障教育公平。加速普职融通,取消中考阶段的普职分流,给予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权,赋予初高中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个人职业规划、完善知识基础和提升综合素养。二是强化学龄人口规模研判,逐步推进12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大幅缓解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卷化”趋势。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加强全学段学龄人口预测,统筹进行教育布局,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增加12年一贯制学校数量,动态调整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经费配置和师生比等相关规划,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全面提升素质教育。三是强化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全面促进基础教育提质升级。加快推行覆盖中小学(1—9年级)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跨学科综合教育(STEAM),建设工业设计教室、创新工坊等工程教育场景,强化教具学具、实践材料开发,推广问题导向、项目牵引的案例教学、演示实验,引导和塑造中小学生成长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关键核心人才。

深化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打破“唯分数”的招生选拔体系,赋予高校更大的人才选拔自主权,加快建立“中学—大学”一体化协同共培机制。尽快出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衔接”培养的指导意见,赋予高校人才选拔自主权,提升“三位一体”(学业水平考试10%+高校综合测试成绩30%+高考成绩60%)招生方式占比至15%—20%(目前全国只有3%左右),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直通车”制度。推动设立“强基计划”“英才计划”的高校直接参与指导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相关高中合作制订选科、走班方案和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促进拔尖人才早发现、早培养。二是面向普通本科高校,拓宽“强基计划”学校覆盖面,进一步增设“强工计划”,构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维度路径。一方面,尽快扩大“强基计划”学校覆盖面,从目前的39所高校扩充至100所高校;另一方面,面向200所左右高水平工科大学,增设“强工计划”,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核工程与核技术、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亟需的工科专业纳入“强工计划”序列,促进高校自主设立与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三是发挥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科研育人作用。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结合重大科研任务,吸纳学生解决真实性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完善基于真实工程情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预测系统,持续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学科专业结构

一是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技术变革需求,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稳定本科生比例,显著增加研究生的比例,到2035年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生比例应逐步优化为36%∶47%∶17%(目前比例为44.1%∶47.4%∶8.5%)。持续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的招生和培养力度,保持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比例均不低于55%,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比例均不低于65%(目前比例为50%和60%左右),以抵御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缩减的风险。二是探索长周期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建立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立交桥”式教育衔接机制。一方面,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整合重组中等职业院校,结合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工程师成长规律,持续推广“3+2”“3+4”等五年及以上的“中本衔接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逐步探索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在培养标准和学生出路等方面的全面衔接,实施学分互换制度,打通高等职业教育与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贯通式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三是优化教育资源存量,统筹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全面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为高校调整学科专业及招生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提高人才供需匹配度。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对严重脱离实际、供需明显失衡的专业,及时调减或停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为浙江省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2023C25075)“加快形成创新资源国际配置能力聚力打造科技开放合作新高地”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