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方》是一部小角度、大题材的历史力作,它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描述了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后,中共中央组织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协商建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当时,口号一经发出,就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等1000多位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在中共中央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克服困难、冒着风险,秘密北上解放区,参与到协商建国的伟大洪流之中。全书通过大量珍贵、翔实的史料,全面真实地呈现了这一独特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从初建时的弱小到成为具有号召力的高度统一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和影响下,民主人士、知识分子真正地实现了文化觉醒;中国民主党派进步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从一般意义上的联合逐步走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初步形成;民主人士和文化阶层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表现出与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同舟的勇敢精神和光荣传统。《向北方》不仅具有存史资政的学术价值,还有团结育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读此书,开卷令人唏嘘慨叹,掩卷令人遐想深思。

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得到普遍认同,成为了高度统一的政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仅有几十名党员,当时没有多少人重视这个组织,认为它会成功的人更少。然而仅仅20多年,中国共产党就从一个弱小的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腐朽没落的国民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政党。这样一个从弱小走向强大、从磨难走向辉煌,被人民拥戴、被各民主党派拥护的政党的成功,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坚定意志使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其周围并紧紧跟随。正如张澜先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有了真正的团结,‘革命到底’,建国成功才有了真正的保证”。自各民主人士收到中共的北上邀请之后,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社会贤达、海外华侨民主领袖、各团体及爱国人士就在新政协的战斗旗帜下紧密团结起来,配合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工作,积极开展广泛的宣传。这恰恰说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观望,到相信,再到拥护追随,从而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李济深在谈到解放区时曾感叹道:“中共党员领导人民工作的艰苦努力和解放军的无比英勇,令人钦佩不已。”此外,很多民主人士参观解放区后,耳闻目睹解放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感受到解放区人民昂扬的精神面貌、工作热情和全新的社会风气,这不仅使他们精神振奋,更坚定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与信念,加速了各民主人士思想转变的步伐,为推动新政协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书中列举的史料还原历史,折射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召、影响下,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完成了真正彻底的文化觉醒,从而加深了对新中国的认知。社会深层的变革源于思想的讨论、自身的觉悟和文化的觉醒。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知识分子产生忧患意识,开始思想启蒙,以寻求实现觉醒的道路。他们一路步履蹒跚地冲破束缚,一次又一次失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只有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道路,并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这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文化觉醒的道路,而这一文化觉醒深深撼动了当时文化阶层的思想根基,使他们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彻底觉醒并投身其中。因此,风骨傲然的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知识分子纷纷响应召唤,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协商建国中来。仅从参加新政协的代表来看,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科学界、教育界、工商界、新闻界、宗教界、海外华侨等代表,纷纷从全国各地及海外赶往解放区,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积极配合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宣传中共的革命政策,以此不断推动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巩固和扩大,共同推进新政协的顺利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书中的大量珍贵史料诠释了由于民主人士的北上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党派关系最终形成,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极大展现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都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丧心病狂地迫害民主人士,使民主人士彻底醒悟,纷纷站到拥护和支持中共的一边。特别是“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陆续秘密北上解放区,不仅推动了新政协的召开,也开创了多党合作新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格局的基本形成,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的初步形成。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这种合作是政治的分工合作。”从历史维度来看,这种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多党合作;标志着民主党派思想和态度的彻底转变,也标志着民主党派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民主党派与中共逐渐走向合作是历史的必然结果。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了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性及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必要性;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这些政策纲领奠定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理论基础,是多党合作的智慧结晶。1949年由中共与民主党派共同努力筹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确立了党派关系的新格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政协会议成为多党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作为一部历史纪实作品,该书传递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加深了人们对新中国成长历程的认知,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了协商民主精神,维护了多党合作制度。为了追求民主与自由,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从苦难到辉煌,终于创建了属于人民的国家;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斗争、人民解放军顽强战斗和各民主党派进步分子不怕艰难、勇敢牺牲换来的。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中国共产党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促成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真实写照。一部艰难曲折发展的民主党派史,也是一部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奋斗史。自1948年中共发布北上邀请后,各党派民主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以巨大热情和大无畏精神,义无反顾地踏上奔向光明之路,热切期盼祖国的新生,展现出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段历史再现了民主人士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的事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对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刻的意义。新政协会议是对协商民主的一次广泛而深刻的伟大实践。随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从协商建国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制度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7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各民主人士奋不顾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一起历经磨难,走向辉煌,在新中国诞生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缅怀和纪念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努力,歌颂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壮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民盟徐州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