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朋友酌聚,我向一位擅长油画并有一定知名度的友人索要一幅风景画。友人如期送画上门。展开一看,但见油彩且浓且淡,光线且明且暗,树林不过是一笔笔绿色油彩的堆积重叠,山道上的行人竟没有一个四肢齐全、五官端正。我不禁大失所望。友人似有所觉,莞尔一笑,娓娓道来:“一幅油画,有的部位着景,有的部位露白,有的部位浓墨重彩,有的部位轻涂淡抹,有的部位光彩夺目,有的部位若隐若现,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聚焦点,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看油画,不能逼视一点、不看其余,而应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从整体上去欣赏。”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之间,我下意识地大步后退,抬眼望去,但见明媚秀丽的山水荡胸涤怀,神态各异的登山者栩栩如生,好一派景色也!
无独有偶。某日我到一位老师家拜访,主人正在看一本杂志,杂志封底有一幅西班牙画家达利的名作──《达利幻觉中的林肯》。此画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一位裸体少女背向画面伫立窗前,眺望着远方;窗台右下方有一个似乎与画面内容毫不相关的妇女侧面像,线条简洁流畅;窗外的天空中,色彩鲜明的红、黄密云中露出一个小天使。我久久端详着这幅画,百思不得其解:莫非画名印错了,画上哪有什么林肯?可当我在老师提示下,将画移到一定距离眯起眼睛再看时,奇迹出现了:少女不见了,出现在画中的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头像!一幅本来叫人捉摸不透的画,用一个极其简单的“眯眼法”便揭开了其神秘面纱,确乎奇矣,妙哉!
我的两次赏画奇遇,印证了一个赏画诀窍:为了欣赏到画的本意,需要与画拉开适当距离,保持一点“朦胧”。由此,我顿悟:赏画如此,观人赏物和待人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该如此呢?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际距离过远,容易让人产生疏远陌生之感;距离过近,则会使人感到压抑不适。只有合理地运用人际交往的空间法则,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亲而有间、和而不同,才能取得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即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不会且不必是亲密无间的。有点距离,才有亲近欲;有点空间,才有向心力;有点朦胧,才有神秘感。最恰当的距离和空间,就是心理学中的“刺猬法则”所主张的——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距离过近、关系过密,反而不能从全局去观察和欣赏对方,使双方对彼此的整体认识模糊不清,并容易失去美感和吸引力。
生活经验表明,有时对一件事看不清,往往是因为距离太短、空间太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需要留出一点距离和空间,“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到事过之后再去分析它、辨识它、评判它,这样可能会更精准、更确切、更能看清真相。有时对一个人看不清,往往也是由于太亲近、太熟悉,这就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外,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他、感觉他、认识他,这样可能会更客观、更公正、更恰如其分。时间和空间是还原事物原貌的最佳显影液,也是映照整体形象的最好平面镜。
必须指出,提倡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当然不是主张一概不相信别人,也不是奉行“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更不是对谁都要保持戒心甚至心怀敌意。提倡看人看事保持一点“朦胧”,绝对不是丧失原则、是非不分,也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一味装聋作哑,更不是观人察物模棱两可、待人处事不讲原则。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在此无须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