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有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大概是孔子对向往境界的完美诠释。不能至,却可神往;无机缘,而仍然满心期待。
青少年时代,谁没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理想憧憬?但这种向往常常留存于心底,很多时候是求而难得。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天地之间,是何等快意的人生,但当囊中羞涩拦住去路,现实情感成为牵绊,人生琐事萦绕心头,又去哪儿找寻那份自由?
自由总是相对的,现实存在却很残酷。表弟家刚上小学的小侄女儿想要一条短裙,她的妈妈说:“那不是你这个年龄的孩子能穿的。”但她坚持要,在她心里,穿上短裙一转身,整个裙摆都会旋转起来,像一把撑起的油纸伞,真是美极了。
妈妈拗不过她,只好带着她到商场买了一条短裙。小姑娘在镜前照来照去,美美的样子真是太喜欢了。但回家时,小侄女儿坐在公交车上,却感觉怎么坐都不舒服。裙子太短了,她总想往下拉一拉盖住大腿,可裙摆不听话,让她一直担心;皮肤直接贴着座椅,也不舒服。到了小区,她想去玩滑梯,短裙让她不能顺利地滑下来,后面的小朋友催她,她只好扭动着腿往下滑,腿被磨得火辣辣的,好疼呀!她跑回家:“妈妈,我还是穿原来的裙子吧。”妈妈笑着说:“有些东西在心里存有幻想就够了,多迈一步,可能就变味儿了。”小侄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人生之中有不少向往令人痴恋,有点儿风花雪月的感觉,但往往走近却发觉是一厢情愿,直到遭遇现实的当头棒喝才知道转身。钱锺书在《围城》里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你向往酩酊诗意,“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可一旦真醉了,满船清梦却带来阵阵寒意,又会想念“溪头卧剥莲蓬”的单纯质朴了。
我经常跟一些内向的学生说,你们不用羡慕别人舌灿莲花、滔滔不绝,保持“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就很好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深刻锐利的分析,当然容易打动人;但如果天性胆怯,面对众多面孔都不敢直视,怎么都无法改变,那就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很多时候,默默的努力就是最好的“发言”,读书、练习、反思、践行,虽然不能使你获得众人的掌声,但足以令你内心充实。
听了我的开导,一位性格内向的同学写道:“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巴菲特、村上春树等,都是偏内向的,但他们一直坚守内心,用一生的时间坚持。这使他们异常真诚,不讳言自己的内向。现在,我渐渐把内向的坚韧看作自己身上的优点。内向,本是我的缺点;但我想,不断的努力会使之成为我的特点。”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正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