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毛姆的《作家笔记》,这是我此前一直不知道的书,遇到了很欣喜。之前我读了大量毛姆著作中文译本,以为不会有漏网之鱼,没想到还是捞出来这本在我看来属于“压箱底之作”的书。《作家笔记》收录了毛姆数十年的写作笔记,有几个年份甚至只收录了一则,因而觉得它珍贵,毛姆算是把自己的作家底子全兜出来了。
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毛姆评价俄国作家:他承认俄国作家写得好,但也说了句惊人之语,“俄国小说中的人物类型贫乏得惊人”;他毫不留情地对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进行了嘲讽,说《安娜·卡列尼娜》“强大且奇怪”“生硬和枯燥”;说屠格涅夫“凭借如此微薄的才能获得更高名望的作家,大概很难找出第二个了”;就连他的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被他吐槽“笔下的人物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难怪《作家笔记》的译者也称毛姆刻薄、自卑、狂傲。
但这不正是许多人喜欢毛姆的理由吗。他在世时,一直被别人评价为“二流小说家”,对此他一边自嘲一边反击,显现出一种特别真实的痛苦。他在当时还颇具私密性的《作家笔记》里,对自己喜欢的作家进行表扬或批评,恐怕也是拿自己去与“一流小说家”进行对比、校准,从而寻找自己更准确的世界文坛位置。现在的读者,阅读毛姆这些写于100年前的文字,如同与好友对谈,其中的妙处与收获自然是很大的。
读完《作家笔记》,我紧接着读了一本名为《打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的读书随笔集。这也是本接近于笔记体的书,作者宋晓杰给42位世界著名作家进行了文字性质的“画像”,把自己的阅读生活与作家作品、奇闻逸事等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一番叙述。带着刚与毛姆“交谈”完的兴致,再次与42位作家进行了一次集中的“碰头会”,我愈加觉得作家这种生物身上的独特性是值得好好观察与研究的,他们往往把一个虚幻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就像发生在眼前的事一样,但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创作与创造,又是那么可望不可及。
因此,作家本人的自传、日记、笔记也好,译者、其他写作者、读者的翻译、解读、追随也好,其实都是在尝试做一件事情——把作家的身份还原为普通人,通过阅读他们的成长经历,分析他们的性格成因,寻找他们创作故事的秘密。宋晓杰在这本《打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中做的也是这项工作,作者的语言虽然没有毛姆那般刁钻与犀利,但也不是没有目的的自言自语,秉承“夜谈”的平等与坦诚原则,宋晓杰温和地走进了无数个阅读的良夜,以朋友般的口吻,勾勒出了作家们写作内外的差异与统一。
我读过马尔克斯的几部重要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但不像读毛姆那样,有将其著作全部中文译本拿下的勇气,对于马尔克斯的个人故事,也没有强烈的了解愿望。但宋晓杰在书中收录的《马尔克斯的人生独白》改变了我的想法,在这篇11个页码的文字中,作者对马尔克斯的一生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与评价:每天抽60根劣质香烟,为报纸撰写每日专栏,见到中学校长胆怯地不敢喘气,用稿费换取“灰蓝色羊毛立领西服”,一个豁达又幽默的母亲,一个多才多艺的父亲……“有些人天生就是当作家的,这没办法”,这篇文章以这句话结尾,得承认,这样的结尾让我对马尔克斯其他著作又增添了不少阅读的愿望。
最好的阅读时光通常发生在夜里,在光影摇曳之下,在排列整齐的书架旁,在画像上文学大师的注视下,阅读会给人打开一条无形的时光通道,可以使每一位有能力的读者,像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描述的那样,穿越到一个文学黄金时代,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喝酒,与达利、高更畅聊……这样的良夜,一刻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