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这是个值得开心的消息,但它引起的关注与反响却并不能用“轰动”来形容。相反,过去10多年,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复建、重建、修缮与保护等话题,每每引起舆论浪潮。也许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地位过于牢固的缘故,也许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几乎板上钉钉的原因,当好消息传来,大家都觉得是在意料之中。

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把北京中轴线列入城市漫步计划的人又多了一些。从北边的钟鼓楼一路往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一直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一路上的建筑有15 个遗产构成要素,哪一个都值得流连,全程漫步下来,从视角到文化,从思想到精神,无疑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现在想到北京中轴线,它作为皇权观念的产物、封建帝王的意志体现,以及古代中央集权的体制象征,都被淡化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它所代表的城市规划设想、文化与文明的留存,包括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融入……当游客将好奇的眼光投向北京中轴线的一砖一瓦时,与之每天相处的市民,或者在此匆匆路过的上班族,早已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2012年启动申遗开始,北京中轴线就进入了反复被讨论、严谨被论证、谨慎被执行的节奏与氛围中,也恰是在这种节奏与氛围中,概念意义上的北京中轴线也从蒙尘的历史里,愈来愈清晰地凸显于公众的生活中,用通俗一点的话讲,北京中轴线逐渐被“擦拭”得更为清晰、更加吸引人了,人们意识到,申遗会使这一“理想都城范式”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保护,亦会使历史与生活粘连得更为真实、妥帖、自然。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是充分听取了多方意见的。比如,提出申遗后不久,就传出重建地安门的消息,1955年为改善交通,地安门被整体拆除,如果不重建,中轴线上的九个门就只剩下八个,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失去了一个重要地标符号。而如果重建,一个散发着水泥味的“新地安门”,则会像假肢一样,被强行加到原有的古老建筑体系里,显得不伦不类。很快,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组在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不再复建地安门,这也是对历史的一份尊重,保护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在于,不再使它遭受一丝一毫的破坏,但对于已经被破坏的,谨记教训,立一块碑在原地,或是最好的纪念。

对于要不要拆除北京中轴线附近的现代建筑,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中轴线两侧的现代建筑和中轴线的传统建筑格格不入,应当列入整治和拆除计划,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少现代建筑修建于中轴线两旁是历史性错误,但既然已成既定事实,就不妨接受和尊重——现代建筑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些现代建筑,不仅投资巨大,而且随着长期被使用,已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拆了之,不仅会造成不小的浪费,也会引发相关单位与市民的怨言。最终,“少花钱、办大事”“不扰民、做实事”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方针,这一方针也使得申遗工作得以静悄悄且顺利、坚定地推进,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所有申遗准备工作。

那些北京中轴线上的宏伟建筑,见证了诸多历史风云的变换,这次申遗成功,也使得中国人心中那份文化自信得到一次释放与巩固。但更值得欣喜的是,申遗成功之后,并非是用无形的玻璃罩子把文化遗产同人们隔离开来,使得它变得遥不可及,文化遗产的最好留存方式,是与当代人的生活每时每刻发生交流与互动,如此,文化遗产才能焕发光泽,如明灯一样照亮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