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拿工资条,忽然想起第一次领工资的情景。
45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报社。报到那天是8月23日,处暑。第二天,报社财务给了我一个小信封,里面装着21元5角,我半个月的工资。我当时心情愉快极了,这可是我第一次领工资!也是我家几辈中领工资的第一人!(我继母当过生产队长,是没有任何级别、没有一分钱工资的“村干部”)我这工资又如此优待,距月底只有6天,竟给了我15天的报酬!受宠若惊之后,才知道这是财务规定,某大学来的几位,于14日报到还拿了整月工资呢!
领了这工资,意味着一种转变——从贫困学生到工薪干部,从享受助学金到以劳动创造价值,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精神。这一转变用时髦话亦称“转身”,捧上“铁饭碗”从此无忧生计,曾让有的朋友心生羡慕;但被称为“三门干部”,却又成了最需改造之一类。
从此,每个月初,部门干事按时送来一个小信封。也从此,当有事急需用钱之时,当月底超支,寅吃卯粮之时,就常常渴望那小信封。唐山大地震那年,我急需用钱买一张硬座火车票,让我爱人把一岁多的儿子送到东北岳父母家,那信封真的等得如饥似渴!
小信封装着一脚踢不倒的钱,我们紧紧巴巴地过了许多年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们的收入日益增加。上世纪90年代中,工资被转到银行,我们也告别了小信封。我的许多同事,每月初去财务处帮忙点钱装信封的义务劳动,也从此免掉了。
十几二十年前,由一个个小信封累积起来的货币,虽然并不丰厚,但物价不高,房子不贵,一般人也还能买得起,报社新盖的几栋房子,也都全部分售完毕。当我们住进大小不一的新房子时,人们的心态也还是大体平衡的。富人还不是很多,当官者的房子也没阔多少。
我们的分配原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虽然有平均主义倾向,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脱节,但人们有时也有所怀念,信封里的钱厚一点薄一点,房子少一点小一点,似乎都没有太多的计较。其中有些现象堪为谈资,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
我们的工资,曾分三十多级,我们见习编缉,属第二十四五级。部级三四百元,我们43元,差别不算太大。每月拿到工资,心里并无不平情绪。人家打天下,在枪林弹雨中过来,经历白色恐怖,从危难岁月走来。我等“三门干部”,没经过风雨,未历过险阻,何德何能,何敢比待遇。偶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也是心怀崇敬之情。70年代初,我等买不起电视。邻居高干李家有电视,国庆、春节敞开家门,欢迎邻居观看。他曾经战太行、赴朝鲜,一生令人敬重的革命经历,一桩与人为善的平凡之举,都赢得良好口碑。
有的虽未扛过枪,却是“小米干部”,其经历也让我等充满好奇。我的同事老孟,今年88岁,身体很棒,每天常和我们一起做操。他于解放前参加工作,享受薪金制,月薪590斤小米。他当时向往读书,考进华北中国革命学校,待遇由薪金制变为供给制,月供130斤小米。待遇低了,但他不后悔。后来证明,他的选择实属有远见,很难得也很正确。他符合“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规定,被评定为离休干部。他当年的“转身”,真是堪称漂亮——130斤小米,换来晚年的荣耀和幸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工资改革,平均主义逐渐得以克服,绝大多数人都从中得益。但人们仍然怀抱着各种希望和憧憬,走过一个又一个年头。人们总是希望,工资多一点,生活好一点,房子大一点。实事求是地说,多数人的愿望的确在实现中。我等退休人员,也在养老乐园中颐养天年。
回首历史,颇有感慨。古代俸禄发银子用小袋装,解放前夕工资发小米用布袋装(我的小学老师工资用稻谷算,学期末自己挑回家),解放后工资发纸币用纸袋装,改革开放后渐次过度到用银行存折,近几年又开始改用银行卡,只发一张印有工资数目的纸条……发工资的形式,烙印着时代的脚步。
年纪大了,工资由老伴管。我现在的任务,就是于每月5日把“工资条”领回家——噢,早有人提醒我,我们领的已不是工资,而是养老金!也是惯性思维,领了几十年工资,总是难以改口。还有一个习惯难改,就是用钱无论多少,都爱用现金。不怕见笑,我现在还没有也不会持卡、刷卡,出门(包括出远门)还是习惯带现金。本来,把工资存到银行、刷到卡里,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用钱不带现金只持信用卡,方便又安全。但我还是我行我素,未能及时接受此种进步。
倒是82岁的离休干部老李的做法超前,他把银行当做自己的钱库,听凭单位财务把工资打到银行里,他看都不去看,顶多在月初给银行挂个电话,知道钱到账了就行了。一切交给银行,放心睡大觉。老李的做法,值得仿效。未来,没准儿还会更加省事,一切用卡结算,还有网上购物,花钱基本不摸钱。时代带来新时尚,老脑筋也得随潮流。若此,我们的养老金,还需要领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