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一名普通农村教师成长为民盟常州市委的秘书长,能为常州的统一战线事业做点有益的事,是叶老“至善至真至美宛然圣旨,极清极洁极纯仿佛陶潜”的品格影响了我。在纪念叶圣陶先生离开我们35年之际,我愿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与叶圣陶先生30多年交往的点点滴滴。
与叶圣陶先生相识始末
1956年,我读初中二年级。语文书里有一篇叶老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我学完后写了一篇读后感,心想,何不寄给叶圣陶先生看看呢?隔了五六天,叶老来信啦!他称赞我那篇作文有真情实感,要我好好读书,长大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自那以后,叶老与我的书信联系一直不断,我六次到他家做客,两次在他家里过年,成了与叶老感情深笃的“忘年交”。一晃间,几十年过去了,当我戴上老花镜再次拜读他给我的250余封信札时,一次次潸然泪下。
我俩的书信往来,诚如叶老所说:“好比打乒乓球,一来一去,永无休止了。”信的内容,多是读书、教书,偶尔也谈社会见闻和生活琐事。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桩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旧事。有一日,我忽然心血来潮,想推荐朱自清先生给学生开开眼界。但我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到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1972年7月初,我写信向叶老倾诉苦衷,想请他寻一本《背影》。叶老复信:“信悉,《背影》打算向朋友或单位借……”不出一周,好消息来了。“《背影》尚未借到,不久可以借到。”叶老的回信,让我心弦为之一动。在翘首盼望中,叶老又来信说,“至善(叶老长子)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藏书目录上见读,也终于借到……顾虑邮寄或阅读中恐有散失,我就抄下来寄你”。翌日,叶老将1300字的《背影》用工整的楷书抄录在信纸上,用挂号信寄我。观其物,见其人,叶老为了一篇散文,前后四封信谈及,最终让我如愿以偿,如今目睹这份手札,我思绪绵绵,感怀不已。我知道当年近80岁高龄的叶老是在眼神精力不济的情况下,戴着老花眼镜、手执放大镜抄写的。这不是普通的抄件,而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20世纪60年代,我在农村中学教书,叶老多次在信中与我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读书。他提出“要认真读书,要有目的的读,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培养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读不可”。叶老反对家长、老师硬逼学生读书,他给我的孩子写过这样的话:“李强九岁,喜爱画画,又喜爱小说,都是极好的事。你不要去妨碍他,让他自己去摸索,我极为赞成。请你夫人也采取与你同样的态度。”“我劝李强除了画书上的人和事外,还要画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看见有趣的人有味的事,就动笔画下来。这就是‘写生’。请你把我的意见对他说说。”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1982年,我和儿子李强在叶老家过年,有幸聆听到叶老、叶至善先生和萨空了先生议论耳朵识字的事,话题是叶至善先生在叶老与萨空了谈话中插叙了自己参加社科院召开的一次特异功能学术讨论会上的情况。早先听说过萨老与叶老父子是多年的老友,来往密切,感情颇深。可这回在讨论中他们各不相让,说着、辩着,近乎争论。叶老严峻地直言,“科学是真理,我们要相信科学,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世界,不要做违背科学的蠢事”。萨老也不示弱,认为现今还未被科学证明的也未必是伪科学。此事过去多年,但叶老等为探求科学奥秘相争不休的情景和三人期望真正按照科学和客观规律办事的信念,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1982年的元宵节,叶老为我和李强即将离京返乡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正当大家开怀畅饮之际,一位女同志送来了我和儿子归程的车票,告诉大家,春节后的火车票非常紧张,这票是托人搞来的。不料,叶老听到后原本喜悦的脸色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女同志一走,叶老问话了:“这两张票是谁托她买的?”见无人接话,叶老脸色瞬间变得愤怒。突然,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叶老的孙媳妇才喃喃地说:“爷爷,是我请她去买的。”“噢,是你?想过没有,人家为了一张票,要排几个小时队,甚至一夜天。我们托人朝窗口一伸手就拿到票,不用费心,不用排队,可知道我们一家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这样做怎么去教育别人!”叶老越说越气,越说越急,“你们不排队买票,我去!”说完,他真的站了起来,拄着拐杖向外走。围桌而坐的我们都吓得站了起来,七嘴八舌地忙着解释。直到孙媳答应去退票重新排队,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叶老遇事认真,对自己、对他人都是这样。20世纪30年代,叶老在开明书店当编辑,每每收到学生们给他寄来的信都是有询必答,有信必复。他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后,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对来信来访,尤其是中学教师给他的信函,仍是件件不落,有求必见,不找秘书帮忙。李强从叶老家过年回来后,写了《在叶圣陶爷爷家作客》等几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一下子又闯下了“祸”。全国各地中小学生投向叶老的书信像雪片似的飞来,邮递员每天为他送来一个小邮包。此时,叶老年届九旬,双眼近乎失明,再无力回复成百上千的信件了,但他仍嘱托“全家齐动手,不让孩子们失望”。
作家柯灵说过,在“五四”及稍后一辈的老作家中颇有一些这样的典型,待人接物,谦和平易,朴质无华,看来很有些温柔敦厚气;但外柔内刚,方正耿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遇到重要行动的时候,绝不落在别人后面。对这种前辈风仪,我怀有衷心的敬仰,叶圣陶就是其中的一位。
叶圣陶先生走了,但绝对没有离去,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