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全国各地迅速转入促使经济恢复增长的工作状态。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具备多重优势和条件。我国已经形成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各各业产能强大;依靠幅员辽阔的国土,各类经济资源相对比较充裕;14亿人口构筑起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多年的科技发展给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等。如何把这些经济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出和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活改善?短期来说,需要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问题;中长期看,还需要解决一些经济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和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当下,这些举措需要稳步推进,但当务之急是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和消费热情。而优化营商环境则是激发企业投资热情的关键举措,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
优化营商环境是解决当前企业运行关键问题的重要抓手
首先,从国有企业来看,在体制机制层面亟须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经济体系的顶梁柱、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获得各类经济、金融资源,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但也应看到,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较为保守甚至消极,对企业业务拓展经营的积极性、进取心不足,严重影响到国有企业经济增长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经营体制上分析,部分政府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各类管理制度和要求未能适应企业经营实际,缺乏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有的管理部门人员对经营者经营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导致部分经营管理者在具体经营活动中趋于保守,生怕出错被追责。从经营机制上分析,则是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有效激励不足,使得经营管理者缺乏进取动力。
因而,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政府监督管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企业管理者的能动性和进取心,营造积极有效的经营氛围,是需要我们全力推进的重要工作。
其次,从民营企业来看,需要进一步明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持续优化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我国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的六成以上,并且贡献了五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技术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反复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但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执行落实却常出现偏差,时有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资源获得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挫伤其经营积极性。前一时期,政府处置部分民营企业的市场垄断行为,处罚一些民营企业的违规违法经营活动,这原本极其正常、无可非议。但社会上却出现了怀疑民营经济的合法性、正当性,歧视、贬低甚至否定民营经济的论调。这些声音严重挫伤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积极性和扩大投资经营的信心。一些与民营企业相关的管理服务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也受到这种声音的影响而偏离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力度,消除杂音,严格落实党和国家坚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此外,在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国际化发展方面,也有许多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内容。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更多外资参与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的挑战。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早在2020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就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规依据。在需要激活经济的当下,优化营商环境更是稳预期、强信心、促使经济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
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国营商环境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在全球190个主要经济体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营商环境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业态的发展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应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原则,重点聚焦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深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提升经济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改革永远在路上,市场化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只有进行持续的深层次改革,才能巩固营商环境优化的成绩,并触及更实质性的环境优化,真正回应市场主体的关切和需求。
当前的市场化改革重点,一是完善和落实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使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努力经营、不断拓展的根本动力之一。针对目前激励约束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如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错位、对激励实施监督不足,以及企业经营者离职后缺乏社会保障和制度化报酬等,应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通过改革最大程度精简不必要的流程环节,消除不该形成的模糊地带,破除有悖于市场化逻辑、不利于要素流通、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各类行政保护和隐形壁垒,为市场主体建设公开、公正、高效、稳定的经营环境,从而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投资热情,释放企业的经营活力,最终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市场环境。
重视已有优化营商环境举措的一体化集成,强调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监管。近几年,全国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些举措存在碎片化现象,这既影响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效率,也影响到优化措施的综合效果。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依托新兴数字化智能技术,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公共服务、监管执法、法治环境等领域协同发力,把已有的优化举措一体化集成,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实现优化营商环境在现有基础上的深化和升级。
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举措的创新,以适应新情况、新业态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来好的、合适的营商环境可能会变得不合适,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比如曾经有一段时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办公地出现向市郊扩散的趋势。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很多金融机构发现,在市郊办公还是会遇到交通拥堵、通勤不便等问题,而且新生代金融业精英人士更愿意在比较繁华、热闹、便捷的市中心区域办公,因此金融机构又有回归中央商务区的趋势。而相应的营商环境优化服务就要根据这类新的变化作出调整和改进。
另外,新兴产业的发展风起云涌,无论是新兴业态企业,还是新兴业态创业从业人员,对营商环境都会有新的需求和要求,体现出更多个性化、创意化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中加强调研,摸清新的营商环境需求,及时提供适合新兴业态需要的良好营商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