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应对自身风险的社会化机制,社会保障从最初的应急性措施逐步成长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制度安排和国家现代化的标配,走过的是一条从慈悲到正义之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是人类朴素的理想,如孔子的大同社会论、柏拉图的理想国等,滋润着古代的救灾济贫、助孤恤弱等社会保障实践,而社会保障实践又为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着丰富的养分,进而成熟的社会保障理论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成熟的基本条件。回顾近100多年来,现代社会保障发展史已经证明,没有成熟的理论,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制度。俾斯麦、罗斯福、艾德礼先后因首创或建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而影响了本国乃至整个世界发展进程,支撑其行为者,即是施穆勒等人的社会改良主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张,以及推崇普惠、共享的贝弗里奇报告;反观有的国家,因缺乏成熟理论支撑,其社会保障不是建制难成,就是改革难竟全功,甚者误入歧途、遗祸后世;国际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表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无疑是需要理论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内化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之中,它以城镇国有单位和农村集体组织为依托,以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为后盾,强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一致,各种社会保障措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亿万人民确实受惠其中,但因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发展落后、财力薄弱,加之人口急剧增长,不要说支撑起一个高福利的社会,即使温饱问题也难以真正解决好。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取向,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与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中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依托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了急切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我国采取试点先行、渐进探索的策略,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逐步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堪称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然而,我国学界对于社会保障的关注却远远滞后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实践,直至1998年,社会保障才正式被列入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得以产生。
尽管社会保障实践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理论总结的滞后、理论指导的缺失确也使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缺乏较为完整的规划。有鉴于此,笔者于2007年4月提出应当从战略高度组织开展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央领导两次作出十分重要的批示,“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得以正式启动。在先后分管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同志的直接支持和多个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最终完成了凝聚国内200多位优秀学者心血与汗水、具有高度理论价值与前瞻性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此项目研究有效地聚集了学术力量,2009年我和参与战略研究的核心成员形成了一个以理论研究为旨趣、以实现民生福祉为目标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5年2月,在“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正式诞生。学会以公平正义、共建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以促进理论繁荣、助力制度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实务创新、参与国际交流为成员的共同使命,旨在为建设一个可以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不断提升人民福祉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建立与发展,聚集了全国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的1000多位专业人士,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为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注入了活力与动能,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也进入了日益繁荣的新阶段。做这样一个简要的回顾,是为了说明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是近20多年新生的事物,而有组织地推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更是近10多年的事情,这应当是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急起直追,加强社会保障理论队伍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创立作出学界应有的贡献。
席恒教授作为2007年参与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2009年参与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5年参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一直显示出浓厚的社会保障理论旨趣与学理功底,其所具备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和研究视野,更使其对社会保障的理论问题有着独到见解,而这些理论观点不仅见诸他几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之中,更构成了其新著《社会保障理论:发生机制与政策逻辑》的主轴。本书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不同主体的合作生产过程,并以不同主体合作生产中的合作收益为主线,以合作收益的最大化和合作收益分配的合理化为基本问题,以社会保障事务的发生机制分析为基础,以社会保障政策逻辑研究为核心,通过社会危机、社会风险、社会福利的生成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机制、管理机制的系统分析,为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视角。
《社会保障理论:发生机制与政策逻辑》以老年风险、健康风险、职业风险、贫困风险等社会风险的形成机制作为切口,基于合作生产力函数—合作收益分配函数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养老金生产函数、健康生产力、家计生产力函数、社会福利函数等分析函数,对社会保障事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政策变量引入了分析函数,使社会保障事务的研究具有了相对清晰的政策逻辑;将“公平正义、互助共济、合作共享和协同高效”作为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并从“社会生活、社会政策、社会研究”等三重面向理解社会保障,强调只有关乎社会生活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研究才能回归社会保障的本质,拓展了社会保障研究的视野;将不同利益主体合作生产中的权益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提出了不同责任主体在合作生活过程中“责任共担、责任分担、责任独担”的责任机制,并将“权益共享、权益分享、权益独享”作为实现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障中合作收益的基本路径,符合社会保障的基本规律。本书重视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之间理论与实践中的互动性,将对社会保障事务的分析嵌入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背景下,总结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防止了“就社会保障问题谈社会保障问题”的片面性与孤立性,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约束条件分析的基本思路;将公益慈善事业、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相融合,拓展了社会保障的研究视野;关注了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管理的理论问题,高度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制度设计、经济支持、服务供给”的三要素,“保障人群、保障项目、责任主体”的三维度,“对象体系、项目体系、层次体系”的三体系。本书在“资源整合、流程设计与质量控制”的社会保障管理基本问题下,以社会保障经办管理、基金管理、社会保障监督为对象,探讨如何建立协同高效、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管理与治理体系;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社会保障的运行逻辑,并将其置于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中,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的基本理路中提出了“约束条件下的适应性选择”“社会权利范式与结构功能范式的内在平衡”等卓有见地的理论观点,探讨了社会保障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思路。
中国社会保障的丰富实践,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异常丰厚的研究沃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为样例,以理论总结归纳社会保障的运行规律,以社会保障理论创新指导中国社会保障的实践,并为世界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作出与中国地位相匹配的贡献,无疑是中国学者应当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忽略不同社会制度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关键要素对社会保障的深刻影响,偏重经济视角和运用计量技术工具来阐释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更有意或无意地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形态虚无化,似乎只有欧美式的思维定势、话语体系及研究结论才是标准答案,这种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泛滥的现象,客观上阻碍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创新,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实践的发展,更遑论基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形成能够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成熟理论体系。相信《社会保障理论:发生机制与政策逻辑》一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带来一丝学术新风,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理解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和政策逻辑提供思路与启发,更希望本书可以引发学界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争鸣,繁荣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本文系作者为席恒著《社会保障理论:发生机制与政策逻辑》(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所作的序言,刊发时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