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是为了育人,医学人才培养离不开对学生真善美之道的培育。医学教育中的真善美之道蕴含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面即对求真务实的医术的追求,临床医护能根据患者的躯体疾病精准用刀、用药,科学医治;第二层面即在此基础上践行医学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之善,医护人员应摒弃精神和躯体分离的历史二元论,理解患者在疾病中的处境,安抚其疾病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理、情感之痛;第三层面即对艺术之美的追求,生命是感性且多元的,艺术蕴含着全人类亘古至今的精神、情感和灵魂,当今的医学教育离不开在艺术中理解人性,我们应从多元视角“看见”和“倾听”患者的心声。因此,唤起和培育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创造力尤为重要,当临床工作者把医术当成艺术来践行和享受时,患者自然也会在医疗中感受艺术之美、人文之爱。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NASEM)在2018年发布的一份里程碑式的报告中这样建议:“在我们这个越来越狭窄的专业化时代,高等教育必须有意地开发整合艺术、人文和科学的模型,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和机会,当今的医疗体系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可以部分地通过整合艺术和人文的课程来培养,包括沟通、团队合作、适应性、创造力、批判性思考、同理心、社会宣传和韧性。因为人类的痛苦和疾病都是在复杂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对人文和艺术的探索、建立新的思考方式,甚至发现新的问题,医生的实践能力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提高,提供给患者很好的服务。”医学教育需要培育学生对生命美的感受力和以人为本的观察和沟通能力。将艺术与人文整合于医学教育中,既是时代发展之所向,也是在医学教育中践行和落实“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要将艺术与人文整合于医学教育,需从艺术和人文中提取内容或教育方法,整合到医学生、实习生和执业医生的教学和实践中,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体悟和追求,形成人文素质到心灵涵养的淬炼。这种教育方法通常是跨职业、跨学科的,医学和艺术教育者应共同开发医学人才的多种能力,以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为例,其一直在探索将艺术与人文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该科室先后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合作,成为音乐治疗学专业的科研、临床服务实习基地,旨在将艺术融入临床治疗中,拓宽医护人员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改善医疗服务。在教育教学方面,开设研究生课程《肿瘤心理、姑息治疗和人文关怀》,将整合医疗理念融入对医学生的教育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中。同时,为临床八年制的本科生开设研究项目“疫情期间医患沟通”,深入研究改善医患沟通的方向和建议。在临床实践方面,为了给患者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缓解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压力,于2015年成立“心音坊”公益项目,至今已有200余名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2392人次。随后,于2019年启动“心乐书苑”人文项目,强化医院人文服务理念,把尊重、关心、关爱和关怀患者融入医疗诊治的全过程。
爱因斯坦曾言:“所有宗教、艺术、科学都是来自同一棵树的分支。”医学尤其如此。医学有两条腿,分别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学教育需践行和传递真善美之道,重视“技、艺、人”的结合,努力将医学生培养为一名医学“艺术家”,使医术与人文、艺术完美结合,让临床医疗对全人类的生命关怀有更强大的影响、更高层次的升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