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流”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而形成的当代文化潮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双创”方针)的一种新的实践路径。随着媒介化进程的加快,主流媒体依托重要庆典节日等举办的大型晚会,因其具有周期性和程式化特征,能够在固定时间最大程度地“聚集目光”,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具有意义生产能力和社会辐射力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愈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演和焕发全新生命力的关键场域。充分运用主流晚会这一中介平台,牢牢把握媒介新生态下当代文化潮流的生产和传播规律,对我国主流媒体践行文化强国战略,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塑造和展现文明大国形象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华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方针

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边界性很强的概念,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于一国形象的理解和界定。文化软实力甚至超越硬实力,成为影响国家独立性和竞争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强调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智能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必然需要顺应新的媒介生态和现代传播规律,解决好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立场、价值、需求、偏好等要素的匹配问题。因此,要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对文化符号、传统要素的简单再现或嫁接,更在于对其精神价值的深度诠释;不仅要有增强文化主体性建设的自觉意识,更要结合新的历史语境和传播生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华流”作为一种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媒介生态转型而逐步形成的新概念、新尝试和新路径走向前台。其目的并非实现机械、线性的文化复古,而是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与当代审美表征、新媒体传播语境、主流媒体转型逻辑进行有机融合与升级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再造。就其本质而言,“华流”制造与“双创”方针的底层逻辑及文化目标高度契合,且具有规模化复制和裂变传播的基因,应当作为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实践加以重视。

主流晚会:推动“华流”发展之场域

主流晚会是主流媒体依托重大庆典及传统节日等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随着数字媒介深度嵌入现实社会,主流晚会因其“岁岁有今朝”的周期性播出、程序化编排和线上共享的制作传播模式,逐渐培养起受众在固定时间共同关注的体验传统,从而产生延续集体记忆、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线下庆祝仪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的重要场域。

一是,主流晚会能够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范围。一方面,全媒体传播时代,主流晚会可以依托先进传播技术,实现时空联动和虚实结合的场景建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入寻常百姓家”,发挥更强的时空覆盖优势;另一方面,主流晚会的多元视听互动能增强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认同。二是,主流晚会能够壮大受众规模。一方面,主流晚会往往与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历史事件等相结合,具有权威性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主流晚会可以实现实时传播,满足受众共同观看的需求,从而壮大主流晚会的群众基础,促进集体共识的形成。

因此,主流晚会可视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产、扩散、消费,促进集体记忆形成的关键场域,也理应作为透视“华流”生成,以及我国主流媒体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方针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卫视等主流媒体所打造的大型晚会,在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在对中华鼓乐、诗词字画、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要素的组合展演中,践行着构建“华流”稳定内核的文化宗旨,即讲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包容互鉴,和谐共生”的文明观、“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民族观、“礼义廉耻,向善向上”的人生观,使主流晚会的内容生产实现立意的纵向拓展和价值引领的横向覆盖,进而赋予“华流”更长久的生命力。以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无论中外艺术家的共同演绎,还是钢琴与唢呐、芭蕾舞与古诗的有机融合,都在诠释以文艺精品促进文明互鉴、以文明融合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理念。正如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发扬,就是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力求“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以创造性转化延续“华流”之火

流量时代,文化潮流的可持续性、辐射力和影响力,由其内容质量、呈现方式和运营策略共同决定。因此,要打造具有长久流行生命力的主流晚会作品,需要在创造性转化上下功夫,通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起来”“活起来”,最终使当代文化潮流“火起来”。

首先,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先要使其“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近年来,大型主流晚会特别强调主题思想、审美艺术以及技术赋能之间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虚拟制作(VP)、扩展现实(E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3D 建模等数字技术,通过形式创新和沉浸式艺术景观再造,拓展受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象空间,产生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流行的传播效果。以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是最具代表性的节目,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打造出虚实结合的艺术空间和交互场景,将千年前李白笔下的长安盛世与现代文明紧密相连,实现了与《长安三万里》等影视作品的梦幻连动,在古诗词全民齐诵沉浸式体验的氛围中,激发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一经播出,与之相关的多个词条迅速登上网络热搜,成为“华流”出圈的一大成功实践。

其次,要使文化潮流“火”起来,还需使其“活”起来,即赋予其源源不断的传播动力。一方面,“情感激活”是推动和深化集体认同最高效的方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流行基因的关键就在于突破其固有的严肃叙事模式,借助情感张力引发受众共鸣,既要注重融合时代主题和当代思维,又要增强叙事的贴近性,从小故事、小切口中寻求情感共鸣,提升文化归属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需要打造多种运营方式,将受众作为文化传播和意义生产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满足其社交、分享、互动及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诸多大型晚会中频频采用竖屏直播、跨屏直播、多屏共振等传播模式,既可以满足受众社交需求,又能使不同传播模式之间实现互补,最大程度地覆盖分众化、圈层化的受众群体,大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的概率。

总之,智能传播时代,主流晚会与“华流”的有机融合,要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和精神内核,在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溯、挖掘工作的基础上,架构起古今联动的对话空间,在对历史和传统的当代书写中激发大众的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媒体视域下以青年语态讲好中国故事机制研究”(23BH15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