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一扇通往历史之门,推开即见千古兴衰、人世纷纭。档案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是工作查考的凭证,是个人过往的证明,是科研和建设的可靠资料。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只有做好档案工作,前人的经验才能得以总结,今人的工作才能得以参照,后人的方向才能得以指明。

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档案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民盟中央机关档案管理是民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档案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好档案工作,是民盟文化传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立足基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由于时代要求和历史积习,过去很多同志觉得文件资料留在自己手里便于工作时参考,不愿意将其归档。这种缺乏档案意识的行为,让机关各部门甚至每个人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既不利于机关发展、部门合作,又不利于机关干部职工分工协作。此外,有些同志在退休时将自己留存的所有文件、草稿等一并送往档案室,玉石不分,良莠混杂。这些文件资料一来不系统、不完整,二来重复文件多且未标注稿次,给文件资料整理和归档造成了极大困扰。

近年来,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日新月异,各方面的工作呈现高效发展的趋势,这对档案工作者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民盟中央机关档案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提高机关干部档案意识是改变民盟中央档案管理工作困境的突破口。通过多方面努力,将提高档案意识作为基本心法一点点地烙在机关全员的心底。

每逢新的分管领导上任,档案室都主动向领导提供过往档案信息,汇报档案管理模式,阐述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做不仅使领导对档案管理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也有助于加强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档案室定期组织机关各层级干部参加档案知识讲座,普及档案管理知识,宣传档案法规。邀请资深档案专家从保存、管理、使用等多角度对文书档案、照片档案进行讲解,通过鲜活的实际案例使大家认识到档案工作无处不在,并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息息相关。这种做法的效果是直接而显著的,民盟中央机关归档文件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

每年国际档案日之际,民盟中央都会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各种档案教育活动。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等形式,使机关工作人员开阔档案工作的视野,提高档案意识。久而久之,开始有更多人主动将文件资料归档,档案室“催、讨、要”应归档文件的情况越来越少。在这方面,民盟离任领导、离退休干部起到了表率作用,他们做到了离开办公室时“片纸不带”。有些领导退休后还专程来向档案室移交文件。

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档案室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建立了民盟中央机关档案分级管理网络,将之前的文书科立卷归档改为机关各工作部门立卷归档,在机关各部门设立了兼职档案管理员,实行档案管理责任层层落实,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得到规范,夯实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崇尚科学,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法治化进程逐步加快,档案事业也向着制度化、标准化的目标迈进,民盟中央档案工作亦然。

以前,档案室没有任何成文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以致归档不及时、不充分、不准确、不规范,工作责任难以厘清。为了实现档案工作制度化,2013—2018年,档案室根据管理与服务需要,多次重新制定并改进档案管理办法,明确立卷归档范围、要求及责任人。档案室先后制定了《民盟中央机关档案管理办法》《民盟中央机关文书保管期限表》《民盟中央机关数码照片档案管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同时,不断规范工作程序,实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管理,重新制定归档登记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规范、库房监控制度等,规范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借阅、利用等各个工作流程,并绘制图文兼备的流程图,完善档案工作的内控管理。此外,还进行了与系统程序配套的文表设置,通过档案管理表格化,既明确了各级管理责任,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民盟中央机关档案管理制度化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已实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达到了按期归档、成卷完备、程序规范、责任明晰、数据统计无差错、文档整理无遗漏、安全入库有保证的管理目标。

力求精细,整改档案保管和利用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带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推动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发生深刻变化。

民盟中央档案从建立之初一直是按案卷分类,就是俗称的立“大卷”。这种分类办法将同一类型、同一事件的相关档案全部收录在同一个案卷内,有利于查阅者第一时间了解历史全貌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其缺点在于同一事件、不同文件的密级、价值、保管期限可能不尽相同,在保存和查阅过程中存在不能分级管理的弊端。自2011年开始,档案室响应国家档案局新的归档要求,开始以案件立卷,即俗称的立“小卷”。这一做法有利于档案的分级分开管理,但不方便查阅者了解整个事件的历史原貌。

为此,档案室大力推进档案科技的数字化管理,与时俱进地完成档案管理“三级跳”。自1997年起,档案室就已经利用档案管理软件,逐步实现档案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查询、检索电脑化管理;2011年以来,更是将所有室藏档案全部数字化,而且保持着每年新增档案当年接收、当年扫描挂库、当年网上预览的纪录;2016年又开发了全文检索系统。数字管理系统不仅大幅提高了档案利用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增强了档案管理的逻辑性、连接性。

开发资源,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档案是历史记录和文化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不但能为广大人民生活和机关工作提供便利,而且也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民盟中央在档案开发利用方面,着重突出“服务”二字,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

档案室根据工作重点编辑了民盟有关长江、黄河流域经济开发卷,民盟有关中国西部经济开发卷,民盟有关教育问题卷等。其中,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卷与浦东新区发展息息相关,教育问题卷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等,为查考利用提供便利。

民盟中央档案再现了民盟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记录着民盟从新中国成立前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到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贡献的光辉历程,是难得的历史财富,被民盟内外视作珍宝,利用民盟中央机关档案资料出版的书籍和盟史、党史不计其数。为更好地提供民盟历史研究的线索,档案室编辑了民盟中央档案全宗介绍和中国民主同盟组织沿革简况等资料。

同时,档案室竭尽所能,不断丰富和充实室藏内容。多年来,民盟中央通过动员基层组织和广大盟员,向社会广泛收集或征集民盟早期史料、民盟先贤文物等,尽力保障民盟各类档案的延续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为民盟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尽可能全面、确凿的史料支撑。

实践证明,在民盟各省换届、民盟代表大会等重大会议,民盟各类历史事件或纪念先贤等重大活动,以及重要文稿的撰写方面,档案是不可或缺的支撑。2015年至2017年,档案室每年查阅服务量增幅达70%。

为使档案资源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档案工作人员苦练内功,像阅读百科全书一样阅读室藏档案,确保将内容烂熟于心,经过长年积累,基本可以做到根据服务对象的粗略描述,不需查找电子信息就将档案“手到擒来”。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见证,是文明代际相传的依据。翻检档案,如同穿越时光隧道,眼前所见,都是复活了的历史。静观前人的经历,可以使人明得失、知兴替、长智慧。做好民盟中央档案工作,做好民盟历史的看门人,帮助后人了解历史背景,理解选择由来,体会历史的必然,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