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问题是高校治理的瓶颈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录取率已达到88.74%。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95%的地方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94%的本科生。
目前一些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并重型大学在本科教学上仍存在短板。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制完成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指出了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改善不力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未完全确立,二是教学模式创新不足,三是学习过程管理总体不严,四是师德师风建设未形成长效机制。
近年来,“双一流”建设将高校质量的提升聚焦于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的评价重点在教师评价,借此推进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但由于缺乏评价制度的强力支撑,高校教学仍处于虚化(教授缺场)、弱化(水课太多)状态。不符合教育规律且有损良好教育生态的各类头衔、名目、计划的“帽子工程”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之风在高校盛行。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然而日益盛行的量化考评、名目繁多的高校排名,却驱使教师竭尽全力“抓项目、报课题、发论文、冲奖励、争帽子”。高校在职称评聘、职务考核、激励奖励、资源分配等方面也依然强调“帽子、课题、成果、经费、奖项”等指标。只要科研成果、无暇顾及教学过程的高校比比皆是,偌大的校园难觅“魅力课堂”。面对莘莘学子的失望迷惘,高校似乎陷入了一种教学窘境。
高校职能的正本清源是破解“五唯”的关键
迫于发展中国家快速提升科研水平的社会心态,高校奉行学术至上,将“育人为本”或“学生为本”替换为“学术为本”或“学科为本”。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标准和某些社会机构主导的大学排行榜,视发表论文数量为评价学校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核心指标。“学术GDP”与学校增资和教师获利高度相关,逼迫行政领导和大学教师将育人主业当成了副业,甚至目中无人(学生)、心中无学(教学),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办学初衷。
将教学和科研分置并以后者为重的高校办学思路由来已久。当今各国高校的发展往往对标美国,而美国大学体制深受德国影响。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借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经验建立教学和研究结合的教育体制,成为美国排名前100所研究型大学的原型,而美国高校稳定的学生评教制度则保证了本科教学的质量。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按苏联模式改造高校。1998年,中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标发达国家的模式,力求赶超,核心是精英教育。由于各类高校追求知识创新的目标趋同,使原本“科研促进教学、培育高端杰出人才”的大学初衷即高质量的教学逐渐被挤离正道,成为科研的附庸。
大学的使命先是保存和传授知识,再是发现和创新知识,后又延伸出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等职能。对于其职能,我们不应主从不分、相提并论。当下最需要关切的是把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教学非教师,不科研非好教师。教而不研难逃课堂平庸,研而不教则陷入目标虚空。大学越是职能多样化,越要坚守正道:育人为本、教学为途、科研为辅、社会为用。高校的职能会有变化,但育人的宗旨始终未变。
随着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大学功能回归将成为社会共识。由历史透视未来,符合社会和教育规律的教学改革,会激发国家和个人的巨大活力。以教学评价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完善评价政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智慧选择。使教师安心于创造性的教学工作,让高校回归教学常态,是当务之急。
完善高校教学评价
明晰高校的基本功能定位和价值准则。“双一流”建设的标准应凸显传承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的内在统一性,明确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制定教师的刚性入职条件:高校在职教师,特别是教授,必须担任本科教学工作,否则转入科研部门或其他系列。
确立高校教学评价关键指向和评价主体。学校课堂教学须涵育高质量的知识内容,推进前沿性的科研创新;高校教师科研的复合属性(促进学科知识创新以保证教学质量)有别于中小幼教师科研的单一属性(保证教学质量)。为此须确保评价主体的作用:科研质量主要依靠同行评议,教学质量则主要基于学生评价,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入督导专家复议。
创设适应大学本科教学评价的制度标准。高效课堂教学通常具备如下五项指标:问题——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和前沿创新;对话——教学过程的思维深化和能力提升;兴趣——持续学习的意愿和情感动力的激发;方法——有效学习的路径依据;价值——学习内涵式教学的教育性。建立过程性考核(学生满意度)与结果性考核(学业成绩)、学生评价(普遍)和督导评价(重点)结合的教学质量考评制度。
探索“双线融合”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催生教学的巨大变革,后疫情时代正在重新定义教学新形态。线上学习、线下互动为一体的教学新常态下,高校的教学形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课外延伸等都有数据支撑。应多维度、多侧面、立体式地剖析教学数据,揭示学科逻辑、认知逻辑、情感逻辑的内在关联,建立更高效的教学模型,提升师生和教学管理者的评价水准,更精确地评价教学质量。
用大数据、长时段、多样性破解评价的“五唯”顽症。评价涉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其数据必然是充分的;评价涉及教学对象的成长性,其数据必须是长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变幻无穷,其数据必定是多样的。教学效果具有即时性和滞后性的特征,须结合平时、期中、期末的反馈调查、在线评价;须观照学生的当下和日后表现;更须建立长时段评价数据库,如对毕业生可进行五年一次、连续五次的长效测评。基于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成本的不断降低,破解了小样本、短时段、单一性评价所造成的非科学弊端。当评价尺度由学校移至社会、由教师移至学生、由当下移至未来,则学校和教师将面对“百年树人”教育规律的裁量,涌自内心的责任感有望真正消弭“五唯”顽症。
遴选自愿率先实验的高校作为首批教学评价改革的基地。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自下而上的试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可在自愿报名基础上遴选部分高校作为教学评价改革的基地校,并给予政策支持。基地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反思与总结新环境下的教学特征,深入认识教学评价的新型共性问题,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提升过程体验,优化教学方案,强化教学效果,形成教学评价规范以指导教学实践。
建立权威中立的评价机构。评价机构与实验高校建立教学评价的信息通道,可酌情定期发布教学评价指数,特别是基于学生感受的满意度指数,形成对其他类型的高校评价指数的制衡作用。树立学生中心、过程监控、产出后测、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理念,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评价,为高校教学给出更有价值和更符合实际的建议。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