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需要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解决好现阶段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供给,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回应新发展理念的新诉求,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由“大”向“强”的转变。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探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道,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自身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同时更应成为大学改革发展的主题。
高站位谋划,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70余年来,带着“天然”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属性,新中国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和基调是一以贯之的,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党和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教育就明确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中心方针,提出高等教育在内容、制度、方法方面,都必须密切配合国家经济、政治、国防和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首先适应经济建设需要。要以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和实践要求,提出了“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时代命题。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就必须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导向,从满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需求出发,找准自身发展定位,谋划科学发展思路。
对高校而言,我们必须站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政治高度,站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立场,深入思考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课题,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扎根中国大地,高站位谋划,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科技创新发展体系等,主动对接国家发展需求。举例来说,“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因此,像我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样的能源行业高校,应进一步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优化学科生态,逐步在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战略性突破,按照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思路,为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还落后于东部,习近平同志强调,“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作为高水平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应在这方面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服务中西部建设发展,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201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选择在3000公里外的新疆克拉玛依建立校区,就是着眼于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主动服务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和能源安全战略需求,致力于为西部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积极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升教育水平普惠的温度。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推动更多高等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中西部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序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流动,增强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逐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促进高质量的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做强核心支撑,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承担者,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师资队伍良性发展,不仅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选”更在“育”。做强教师队伍支撑,高校要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强化思想引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结合实际加强政策设计,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分层分类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着力营造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让各类教师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努力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师工作治理体系。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指挥棒”都很重要。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落实落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对高校教师的定位与评估工作,应以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为导向。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出发,紧扣教书育人使命,将学校、学科、专业等个性化要求,以及教师创新性、独特性、品德心性发展等一并考虑,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激发教师队伍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让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在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新人上愿作为、善作为、有作为。
锚定价值追求,培育可堪大用的国之栋梁
不同高校由于办学层次不同、办学定位相异,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高校的共性目标和高等教育恒定不变的价值追求。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扭住这一目标任务不动摇,引导青年学子练就过硬本领、实现全面发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体现高质量、彰显大担当,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小我”融入“大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青春华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自成立起,就坚持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西部大开发质量的重要标准。2020年校区435名首届毕业生中,有120余名选择了留在新疆基层就业。2020年7月7日,习近平同志给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了学生们扎根边疆、建设西部的人生选择,并激励大家要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习近平同志的重要回信引发了强烈反响,让广大师生倍感振奋,鼓励我们要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继承行业文化传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在象牙塔里为青年成长“浇水施肥”,而且要帮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高校在积极培育高素质人才,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的同时,应该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提升能力,尽快成为不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高校更多的支持和激励,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企业及高校要团结协作,进一步探索方式、创新举措,加强对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进行精准化、跟踪式管理,通过构建长效性的帮扶机制,给予那些具有家国情怀、乐于奉献担当的青年毕业生更多的激励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