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由光明网发起的一项舆情调查显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是家长最希望看到落实的举措之一,而内容安排、师资力量、监管机制等,是家长对于学校课后服务最关心的事项。高质量的学校课后服务,有助于缓解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依赖。为确保“双减”政策行稳致远,应及时了解课后服务过程中各方遇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动向,落实资源和政策配套,推进学校课后服务的制度化。
学校课后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有所增加。提供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一项新任务。在适应新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回应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新要求、新期待。许多学校的老师每周要参加两三次课后服务,每次时长至少两个小时,一些学校还增加了周六全天的课业服务,而教师的日常备课、教学工作、非教学事务和个人家庭职责并未减少。从一些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的感受来看,工作压力增加、身心疲惫是他们的普遍感受。教师职业认同遭遇了质疑,一些教师萌生了离职的想法。课后服务教师减负增效的问题开始浮现。
学校课后服务缺乏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学校课后服务包括作业辅导、培优辅困、选择性的文体和社团活动等多种类型,各校的具体服务项目数量更多。课后服务不是系统性授课,难以用分数直观展示这些服务和项目给学生成长带来的成效。这容易让家长产生对课后学习效果及其给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的担忧。国家“双减”政策强调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但从各地出台的实施细则看,关于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各地普遍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和衡量标准。未来,“双减”政策落实的成效评价、督查督办、宣传引导等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课后服务的基本规范和质量标准。
与现有课程和学校评价体系的衔接机制尚未建立。一项关于“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对考试制度有何期待的调查表明,选择“丰富学生评价体系,提高综合素质占比,降低考试分数占比,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家长比例最高;也有相当比例的家长担心“学生因为负担减轻,难以保证学习成绩”,学生所在学段越高,表达这一担心的家长比例也越高。下一步,各地需加强课后服务项目设计与现有课程和教育评价体系的联动、衔接,通过学生积极的身心变化,向社会展示课后服务在学校课程和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内在价值。
社会资源尚未充分融入学校课后服务体系。目前,提供课后服务的主力军是在校教师。这支力量尚不足以支撑庞大、多样化、多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学校所在社区可能因为地处农村或郊区等因素,使其社会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成为问题。有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家长希望由学校老师提供课后服务,但对于专业组织、志愿者、公益组织、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等力量的参与,他们也持开放态度。当前“双减”政策中关于多部门统筹协调的规定,集中于管理职责的层面,跨部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明确。针对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各地还缺乏政府层面的准入标准、激励机制和监管程序。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
设立学校课后服务的专项经费。着眼学校课后服务的制度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不断改善学校课后服务的条件和环境。为此,建议设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教师能力提升、资源建设、教师津贴、外聘人员酬劳、困难学生资助(针对部分收费项目)、设施设备配置、教材开发、服务项目和教师个人奖优、师资薄弱学校扶持、项目日常运营等。实施基于服务质量和效益的专项经费使用监管制度。
建立社会资源的服务准入和资源配送制度。促进学校课后服务的多元供给,确保有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段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彰显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原则,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门力量,订立课后服务目录和准入标准,动态遴选符合要求的各领域校外服务机构,明确人员资质,制定服务项目清单,向辖区内的教育机构定期推荐包括师资、课程等在内的课后服务资源,供学校和教师选择使用。加大对办学基础薄弱、周边社会资源匮乏学校的优质资源配送力度,促进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
推动落实“以学定考”理念,以可感知的课后服务评价实践,撬动教育评价制度的总体改革。推动建立学生参与课后服务项目的成效评价制度。根据课后服务项目的内容、目标和特点,开发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素养、技能、体能等可感知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工具。推进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体系、日常教学及其评价的衔接、融通。在将“双减”工作纳入区(县)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时,避免出现课内评价和课后评价“两张皮”的现象。
将学校课后服务的民主、科学决策情况纳入“双减”工作督导内容,强化学校课后服务的配套治理。推动各地区、各学校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规划和计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课后服务的决策参与、供需对接、信息沟通和后勤支持等举措,提升服务事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营造支持性氛围,缓解家长和教师的焦虑和压力。此外,在课后服务的项目选择、人员聘用等重大事项上,学校应充分吸纳家长、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消除各方的疑虑和误解,凝聚信任感、支持度和参与度。搭建区域性的课后服务在线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和反馈相关信息,为资源、经验共享提供便利。委托研究机构或第三方力量,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的常态化监测、评估和研究,为学校和政府相关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