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评价体系现状
近年来,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在我国颇为流行,许多高校以提高其排名为办学指南。四大排名体系中,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03年首开世界大学排名先河,创立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2009年起改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ARWU排名高度重视奖项、人才称号和论文产出,“五唯”倾向较重。其量化数据相对客观透明,但对难以量化的教学质量、研究声誉、业界反馈等“软指标”则缺乏关注。
得益于美国在世界学术圈的地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发布的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在全球得到重视,其指标选择相对比较全面,也基本不搞商业运作。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THE榜单,指标设计方面难称科学。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发布的QS榜单则商业气息最为浓重,指标设置明显有利于欧美私校。
以上榜单都因设计存在各种缺陷而影响排名公允。如英国的QS和THE排名中,英联邦大学总是大量上榜且排名不合理地靠前,而美国的US News排名中则是美国大学占据绝对优势。总体来看,其指标体系明显不适合我国使用。
我国至今仍无权威的官方大学评价体系。“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但作为其基本抓手的大学综合评价体系目前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建立我们自己的大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我国大学如何分类
统计学中有一种现象,名为“辛普森悖论”,即在分组比较中每个单项都占优势的一方,在整体评价时却可能弱于各单项都较弱的另一方。因此,理论上最科学的做法是尽量做分类评价,而不是综合评价。
现实中,社会对大学综合排名存在切实的需求。合理的做法是全面审视各方面因素,在客观定量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同行或专家评议等因素,使综合排名更具科学性。综合考虑,大学可按功能和学科分类进行多维度评价。
第一维度,是按功能定位对高校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作出综合评估。各类高校定位不同,肩负的使命也各有不同。建议将我国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应用教学型、技术技能型四种类型:学术研究型大学强调引领性、开创性的学术研究,以培养一流的创新型、领军型人才为宗旨;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培养应用开发领域的骨干人才;应用教学型大学以培养技术应用方面的本科人才为主;技术技能型大学则着眼于满足区域需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包括专科层次的操作型专业技能人才。(此外也可以考虑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另立一类。)
功能维度的综合评价工作建议由国家授权组建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以保证其权威性和公正性。通过有导向性、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设计,保障分类评价的科学性,有利于大学合理进行对标定位,扬长避短,切实提升核心实力,避免为挤进更“高级”的类别而削足适履。
第二维度,是按学科分类对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学院及专科高校进行评价,可分为理工、师范、农业、林业、医药、财经、语言、政法、民族、体育等类别。综合排名一般只针对大学,而学科或专业评估则只针对专业学院进行,并由学科或专业公认的权威机构实施,主要依据为同行评价。这有利于结果的公正,也有利于术业有专攻的新型高校脱颖而出,抑制片面求大求全、千校一面的倾向。
多维度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评价还有另一层含义:对于顶级大学,应侧重于国际层面的横向比较;对其余高校,则应侧重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能够体现评估对象在总体中所处的水平,有利于明确自身与对标高校之间的差距;而纵向比较有助于高校了解自身发展趋势,从而脚踏实地地追求进步。
权威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特性与指标
权威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特性
建立权威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政府提供客观信息,以评估投入绩效、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对高等教育进行引导调控。该体系也可以帮助高校客观了解自身的相对位置,并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和学生择校提供参考。因此,权威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应具备六个特性。
导向性:评价体系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兼顾平衡教学与科研、服务产业发展等多目标。比如对学术研究型大学的评价尤其要注重研究质量方面的指标。要加强“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等有中国特色的指标开发,注重对一流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学生的培养。
独立性: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深入推行“管办评”分离的宏观背景下,政府在“双一流”建设及大学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应该重新定位。政府培育或创建第三方机构来主持评估,将是保障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关键一步。
层次性:根据数理统计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考虑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应该分层分类进行。对各层各类的学校,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评价方法和要求亦可有所区分,如仅对顶层大学进行排名,对其余大学只针对是否达标或是否有所进步进行评测。
国际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引领世界学术发展,更要汇聚世界一流的师资与学生,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均衡性:评价体系的设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有全面的综合考虑,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公正、均衡。
可靠性:数据来源要明晰,权重确定要合理。对于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及较难控制质量的问卷调查等环节,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要避免出现注水论文以量取胜、论文互引私下交易等不良现象。评价结果要经专家委员会或专业学会最终把关,以维护大学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主要评价指标探讨:以研究型大学为例
计量指标看似客观易行,实际上难以均衡;同行评价更加专业权威,但毕竟是主观判断。为提高评估科学性,应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价,并使用调查法和回归分析等科学手段来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以卓越研究型大学为例,在一级指标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科研队伍:高水平教师和研究人员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对科研队伍的最佳评价方法并不在于是否具有各种人才称号或看似客观的计量指标,而是同行评议,这是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办法,应该在对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中推广。当然,各级各类的人才称号依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应降低此类“帽子”的权重,挤掉水分。
研究实力:主要反映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国家级研究经费资助项目数和金额是大学科研实力的反映;企业和社会资金资助项目数和金额则反映了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实力。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数量、各学科硕博点的数量、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所大学研究领域的广度。但研究型大学不仅要看综合实力,更应该注重衡量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重要奖项:国际知名自然科学奖项的重要性不必赘述,近年来国内民间的一些顶级奖项也十分具有含金量。各级政府设置的重大奖项不仅反映了政府对科研成果的权威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应给予较高权重。承担国家重点需求项目攻关、解决重大科技发展问题的成果,也可以归入此项。但要注意到,以奖项作为评价指标的一大缺陷是严重的时间滞后问题,尤其是对引领突破性研究进展的反映不够及时。
学术成果:学术成果一般以奖项、论文、论著、专利等指标来衡量。为鼓励原创性、开拓性的研究,在卓越研究型大学中要采用以代表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国际同行评议为主要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特别强调引领性、原创性、学术贡献和影响力等质量指标。数量指标能够反映研究工作的产出效率,但难以反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型高校可以仅保留师均论文数指标作为参考。论文总数及人均数可作为学科内评价参考,不宜用作跨学科综合评价指标。
人才培养:卓越研究型大学必须能够吸引一流的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高校对一流生源的吸引力主要由学校声誉、师资水准、科研成果、办学条件所决定,但考生对就业及薪酬的考虑对录取分数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录取分数并不是教育质量的合理指标,毕业生水准才能更好地衡量人才培养水平。要着手建立公正透明的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多维度评价。可供参考的定量指标还有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当年就业率、平均起薪、读研前后薪酬比较等。
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收入、科技产业化收入等指标作为科研产出,在评价时应加以考虑。但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着力鼓励的基础性、创新性研究未必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不宜过于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期效果。
办学特色:在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中要鼓励研究型大学办出特色,办好新型研究型大学,促进原专业学院向特色型研究型大学发展,而不是都办成综合性大学。要多采用人均指标,并为其设置较高的权重,提倡求精而非一味求大。
国际指标: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不仅要吸引一流师资,还承担着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优质生源及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因此,在大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中要将吸引优质国际师资/生源数量纳入指标。
学科均衡:由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也是综合性大学,学科组成的差异性使得校际之间的公平比较变得相当困难。不同类型学校与学科的任务、特色、模式不同,如何使评价体系对各类学校与学科都公平,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于建立我国大学评价体系的建议
只有权威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才能成为引领办学方向和学科建设的指挥棒、决定资源投入的风向标、评估效益产出的试金石。有鉴于此,我们建议:
尽快启动中国权威大学评价体系顶层设计。组建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有关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团队,筹划设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公开透明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并筹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实施;着力培育有公信力的机构来负责调查学校美誉度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引进具有顶尖学术成就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学者(包括海外华裔专家)参与评价工作。
我国大学办学定位和发展水平复杂多样,因此大学评价体系要分类进行,可考虑先从卓越研究型大学开始试行。要鼓励大学特色发展,在各自的赛道上追求卓越,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综合大学与专科大学、百年老校和新兴高校,百花齐放,各美其美。在重视科研的同时,兼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目标。
大学评价可分层次从纵横不同维度进行。对于顶级大学可侧重于国际的横向比较,而对其余高校可以侧重纵向比较。也可以只对顶级大学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与排名,对其他院校只提供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指标以监测其是否达标。
借建立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的契机,提倡建设卓越大学。在“双一流”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外新形势要求我国大学由融入追赶转为超越引领。卓越大学评价体系要激励原创性学术突破和领军人才培养,提倡创新开拓而不是锦上添花。卓越大学的建设是百年大计,宜从长计议;开宗立派的原创需长期积累,方能突破升华。要为“十年磨一剑”提供时间,考评周期可适当延长。
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大学评价体系作为杠杆和指挥棒,在宏观层面引导大学建设。要落实“管办评”分离,将办好大学的权力下放给学校,简政放权,抓大放小。
要彻底清除国外大学排名机构对我国大学建设不同程度的影响。公立大学不得以国外大学榜单指标作为建设指南,各地人才计划、单位人才引进、国有企业招聘、选调生招考等不能再以国外大学排名作为标准,宣传机构也不应再广泛宣传国外大学排名。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