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全面振兴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西部高等教育,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使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西部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高度创造性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依托新动能塑造新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质态,也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为西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征程上,西部高校要以更高远的政治站位、更深邃的历史视野、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找准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成为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看,西部高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供给相对不足。在新发展阶段,西部高校要主动重点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努力提升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催生一批具有西部特色的极富创新性的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其高质量发展。

二是瞄准科技前沿问题。全球科技创新已进入密集活跃期,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强劲的科技内核。西部高校要主动把握科技创新前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西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联合研发院所、科技创新企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科研机构,从源头和底层协同攻关解决关键科技前沿问题,以确保科技创新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而增强科技创新的理论支撑和供给能力。

三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西部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实现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以有组织科研实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有组织的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擅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通过建设有组织的科研团队加强科研资源整合,有效破解跨学科、跨组织科研团队组建难题,努力回答西部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素质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核心要素。面对科技创新迭代带来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工具不断涌现,产业系统更需要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培养造就与现代科技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西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西部高校要着力加强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通过教育理念、学习内容、评价方式等的系统性变革推进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积极变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面向科技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注重横向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纵向专业知识的创新性和前沿性,以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交互融合,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各级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是调整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链接和畅通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知识基点。西部高校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为牵引,健全完善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形成“学科围着产业转、专业支撑需求走”的良性互动关系,打造学科集群和创新高地,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有效引领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生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成长生态的构建和优化。西部高校要从国家发展全局、从新的形势与任务审视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下功夫解决好西部高校高水平人才“留不住”和“引不来”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更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生态,大力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

促进新质产业形成,巩固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阵地”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新时代。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聚汇点,必须肩负促进新质产业形成的历史使命,在加快促进新质产业形成中蓄势赋能,为其高质量发展筑好“新阵地”。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推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在新征程上,西部高校要坚持以服务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发展方向,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与产业形态,推进产业链的创新完善,形成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启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打造基于区域资源、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学科专业集群,因地制宜构建产学研用深度共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长点,最终形成需求拉动型创新效应,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交出一份具有西部区域优势特色的答卷。

三是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的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具体到西部高校实际,则要围绕强化前瞻性学科布局建设和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引领、高峰学科林立、基础与特色学科交叉支撑的特色学科雁阵,通过加强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统整性,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之路,进而为其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权。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进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亦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教育与之相匹配。

一是建立对外开放新机制。建立对外开放新机制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通过高质量的“引进来”和高水平的“走出去”相结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西部高校在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和创新成果,在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做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进而推动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为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二是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径。西部高校要加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开辟教育对外开放新路径。瞄准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区域教育合作,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融入与适应全球创新生态,深刻洞察全球科技创新趋势,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长时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通过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吸收与借鉴先进的境外科技创新成果,为应对人类共同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思路、创造条件。

三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就是要打破传统国际大循环的弊端和西部地域受限的思维定势,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交流合作,提升西部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既要输出教育服务,同时也要引进教育合作,为科技创新拓宽新领域,为创新人才培养拓展新途径,为文化交流搭建新平台,为智库建设和智力资源汇聚提供新渠道。

从“新”启程,向“质”而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内在要求与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具有同构性,新质生产力引领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本质要求上具有普遍性,但西部高等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上具有特殊性。在新征程上,西部高校要站在时代制高点,主动根据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抢抓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机遇,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开创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