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民族工作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强化时代要求。中共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休戚与共、不可分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当代续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以“四个共同”(即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准确概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提出了维护共同体疆域、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责任要求。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要,也是续写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责任使然。保持“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东方文明的文化精髓,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立足时代之需、民族之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共同体课程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和衔接。一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基础,处理好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和学校其他课程的逻辑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二是以大纲为依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取现场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更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相关课程、教材要始终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化两个根本,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需要,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三是系统设计,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将之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指标,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突出有形有效有感。一是在理论实践层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基础,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成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原创理论丰富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等学科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支撑。二是在教学实践层面,统一教师的思想是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把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高校教师理论学习的必修课程,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教师全员育人的必要任务,鼓励教师把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投身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去。三是在社会实践层面,让历史说话,利用当地博物馆、文化馆、考古馆,使广大师生在穿越历史的长河中了解“四个共同”。让现实说话,鼓励学校社团走进社会,从社会的变化中体会党的领导和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为汇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伟力而读书的责任感。以大山水大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塑造师生文明与共、历史与共、家园与共、复兴与共的中华民族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