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Citywalk)泛指以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为主的城市自由旅行,这种旅游方式以观察体验历史、文化、建筑等为目的,可以触摸到城市的各种细节,感受城市的温度。“城市漫步”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在欧洲、日本等地由来已久,通常由领队精心策划线路和主题,通过社交平台组织小团队在城市中进行深度讲解和体验。也有很多“城市漫步”旅游者不参加团队,而是自己搜集信息策划路线进行有计划或无计划的深度漫游。近年来,“城市漫步”在我国迅速兴起,很多旅游城市成为暑期热门的“城市漫步”打卡地,大量“城市漫步”路线攻略出现在社交平台,也催生了一批“城市漫步”主题线路和线路设计师、领队、网络主播等从业人员。“城市漫步”快速成为一种旅游新风尚,集中反映了城市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趋势,也对完善文旅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城市漫步”集中反映了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深层次的文化体验需求日益深化。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深度融合首先体现在旅游中对文化的深层次体验,“慢下来”的旅游则是前提条件。“城市漫步”旅游的兴起,反映出旅游者对传统团队式旅游的走马观花或“特种兵式”旅游的景点打卡在体验深度上的不满足,开始追求一种不设限、慢节奏和主题式的沉浸体验,希望能够全方位系统地感知文化和体验文化。在“城市漫步”旅游中,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城市的街道、建筑、美食、公共设施乃至市民生活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无不彰显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内涵,都是旅游者深层次感知体验城市文化的对象和载体。

个性化的旅游方式需求多样呈现。“城市漫步”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满足于传统刻板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在个性化旅游的催生下,各种具有独特主题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不断涌现,如城市历史、名人踪迹、艺术、美食、建筑等,都能够成为特色旅游线路主题。同时,“非景点”的旅游打卡点也在不经意中陆续走红,可能是一处独特的建筑景观,可能是某家特色的街边小店,也可能是某个特别的事件活动,都能够进入个性化旅游线路中。因而,“城市漫步”极大拓展了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使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城市功能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之中,也给完善文旅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系统性的文旅公共服务需求全面突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的深层次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城市漫步”的热门点位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群艺馆、剧院等场馆都位居前列,很多热门的公共文化场馆都被塑造成城市的精神文化地标,部分场馆甚至一票难求。各种类型的城市书房、书店、文艺小店、小剧场、艺术展览空间、文创园区等市场主体和其他社会主体也成为“城市漫步”的热门点位,大幅度拓展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类型和范畴。此外,城市的街道、社区、水岸、公园、公交站点、交通工具等不经意间也成了“城市漫步”的对象和载体,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理念,文旅公共服务则逐步全面融入城市治理体系之中。

从顶层设计上促进城市与文旅的深度整合

在面向后工业化转型的新城市时代,知识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和消费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城市漫步”的兴起,本质上反映出城市作为一个超级文化空间,逐步成为全民旅游体验和消费的场所,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城市中的显现。文旅融合不仅是一种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理念。因而,在新的城市发展环境中,文旅部门在城市治理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对文旅部门所划定的功能范畴,有必要在顶层设计中加以重新定位和思考。

从理念上确立文旅促进城市发展的理论逻辑。顶层设计的确立离不开对理论逻辑所形成的共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由增量时代逐步转向存量时代,城市发展的逻辑已由快速城镇化、工业化时期的“产城人模式”转型为面向后工业化时期的“城人产模式”,城市由产业空间转向超级文化空间,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质、文化品位、体验趣味、幸福指数等“软性环境”则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优秀的城市文化品质是吸引和形成“城市漫步”的基础条件。因而,以文旅融合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体系,涉及城市的精神特质、生活品质、美学品质、空间品质、消费体验环境等,文旅融合的体系化建设应进入城市主舞台,充分发挥文旅促进城市发展的综合价值。

完善城市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促进城市与文旅的深度整合,有必要成立“城市文化建设委员会”,制订专门的行动方案,明确任务主体和配合单位,由文旅、住建、规划、城管、交通、商务、发改、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完善“大文化”发展组织架构及其制度保障。同时,创新相应的制度规范,聘任相关专家成立“文化和美学委员会”,在市政设施规划、设计、建设上实行文化指导和美学审查机制,制定各类市政设施的美学设计导则,提升城区的美学品质。参照国际标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艺术百分比”计划,将公共建筑建设不低于1%的投资用于文化空间和公共艺术的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各类市场和社会主体以及市民的参与是彰显城市文化和旅游魅力的重要源泉。应创新完善相应的机制设计,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扶持等,积极拓展各类市场和社会主体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渠道和平台。例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将各类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所运营的文化场馆和项目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市中的“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可游憩”,使人们在家门口享受诗和远方。再如“城市书房”建设,应充分整合企业、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志愿者等多方社会力量,在城市中形成一系列各具主题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创新实践公共文化设施“理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入在地方上享有声望的文化名人参与文化设施场馆的运营。

进一步完善城市文旅公共服务

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旅游体验功能。随着“城市漫步”日趋普遍,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文化场馆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这些场馆在城市文旅吸引物体系中的地位不断突显。在公共文化场馆的空间设计中,要注重其建筑外观和内部装置的创意性、艺术性和独特性,成为城市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内容设计中,要注重文化内容的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加旅游体验的新内涵。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功能设计中,则要充分兼顾其适旅性改造,增加服务游客的游客中心、预约平台、文创商店、体验项目等功能,将公共文化场馆纳入城市文旅的目的地和线路推介中。

以文化空间营造重塑城市文旅体验。“城市漫步”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城市文旅吸引物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或文化场馆的范畴,出现了大量由城市文化空间所组成的文旅吸引物,亟待通过“文化空间营造”来提升这些新型文旅吸引物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针对城市中的商场商圈和商业街区,应以文化艺术赋能商圈,植入潮流表演、艺术展览、装置艺术、特色小剧场等新业态,大力发展新国潮消费、艺术消费、美食消费,促进商业和文化、艺术的互动融合发展,营造文旅商消费新场景。针对城市中的文化特色街区,则应深挖街区的个性与底蕴,着力营造街区的“烟火气”,繁荣特色美食、非遗文化、街头艺术,创新发展后备箱市集、潮玩市集、乡野市集等市集新业态,打造一批传统与现代融合、时尚与烟火交织的文旅消费街区。

促进文旅服务与城市治理的功能联动。“城市漫步”是人与城的相互成就,是城市文旅魅力和城市治理水平双向奔赴的结果。“城市漫步”带火的众多非景点式旅游和非常规的旅游线路,也对城市的文旅服务和城市治理功能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城市应进一步优化以步行、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慢行系统,打造更为步行友好的城市交通格局,设计别具匠心的步道和公交线路,让人们感受漫步的快乐,将其塑造成市民游客热衷打卡的“网红”路线。二是城市中的社区环境应更加具有烟火气与亲和力,激发社区的文化活力,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让市民找回“消失的附近”,让游客体验更为在地化的城市文化。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安全环境、市场环境等,尤其是城市夜间治安和灯光亮化,充分激活夜间的“城市漫步”及其消费。

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作用。“城市漫步”激活了城市中很多隐秘的小角落,如某处有故事的历史建筑、某家有特色的宝藏小店、某个特别的展览活动等,并且串联成一条条主题化的漫游线路。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城市漫步”游客都在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上分享城市漫游的体验,线路团队也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组织,进而催生一个新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旅游社群生态。城市文旅主管部门要积极适应“城市漫步”旅游这种个性化、碎片化、社群化的发展趋势,主动作为并充分发挥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作用,强化城市文旅资源的数字内容建设与推广,同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

进一步规范治理文旅消费市场秩序。充分应对“城市漫步”及其所带动的文旅新业态和新的消费模式,进一步规范治理由此形成的文旅消费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城市漫步”热门线路所涉及的历史建筑、特色小店、特色景观的路线指引、标识标牌建设,营造步行友好的线路环境,提高文旅服务的温度和人文关怀。针对非传统景区的旅游点,要通过多部门协作完善其周边的交通秩序、治安秩序、旅游秩序的综合管理。针对创意市集、有组织的城市漫游团等新业态,则要完善旅游市场监督,坚决抵制不合理低价、景区景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强迫购物、恶意涨价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创意街区空间生产机制与模式研究”(19YJC76016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