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已达人口总量的18.7%。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全社会的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早在2021年,国家卫健委就颁布《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切实增加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供给,满足老年患者多样化、差异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随后全国推广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提倡为老年群体创造安全、友善、适宜的医疗环境。但各地经济与医疗水平差异较大,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需要因材施策,在保障各地老年人就医的公平性与合法权益上,有所作为。
公立医疗机构老年患者就医的现状与问题
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规划未考虑老年群体需求。一些三级公立医院因建院时间较早,老院区内缺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例如缺少用于行动不便的就诊老人上下车的专门停车区域;老年患者快速入院的绿色通道不足,使他们往往与其他患者共用安检通道。老年优先窗口人员拥挤,候诊区无专人指导,对前来就医的老年人帮助有限。对于首次入院就医的老年患者,分诊咨询指示标识缺乏合理设置,指向性较差,影响了他们及时获得准确、便捷的就诊信息。虽然各类自助服务机在公立医院已比较普遍,但老年人更习惯于现场人工服务。多数公立医疗机构的病房区域有一些简单的老年设施,但维护不勤和设备老化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老年患者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就诊体验有待提升。老年患者因行动不便和听、视力减退,在医疗机构就诊时会面临更多困难与问题。如候诊区虽然有显示屏和语音提示,但嘈杂的环境使听力有障碍的老人不能及时反应。各种化验单和用药单的字号不够大,同样影响老年患者阅读。许多三甲医院虽设有老年服务岗位,但志愿者设置缺乏合理性,过于集中在入院分诊环节,挂号、体检等区域志愿者不足,卫生间等老年人容易跌倒的点位无人值守或没有提示标识。缺少应对老年患者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尚未开设专门的老年门诊,亦无老年优先就诊政策,存在老年群体就医整体现状和方法同质化现象。此外,老年人就医可能更注重个人隐私,许多公立医疗机构对此重视不够。
互联网时代下,老年人就医存在“数字鸿沟”。智慧医疗极大促进了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但许多数字医疗服务和场景未能针对老年群体做出足够的优化和适配。首先,同一地区的公立医院可能都有各自的移动端应用程序,且各应用程序的界面、功能入口各不相同,对于老年人来说不易掌握和使用。其次,许多医疗机构的应用程序尚未启动适老化改造,体现在文字过小过密、各项功能松散、化验单和影像片不适于手机阅读等方面。再次,互联网医院和智慧医疗忽视了一部分不愿或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他们不能很快适应数字化的就医环境与场景,如何保证这一类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同样是各地需要关注的民生痛点。
公立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的综合管理有待加强。对于公立医疗机构来说,超过一半的来院患者都是老年人甚至高龄人群,老年患者的统筹管理不容忽视。当前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短缺和医护工作量较大的问题,使得对住院老年患者的看护与管理存在困难,尤其是夜间风险加大。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老年患者,与其他年龄段同科室患者并行就医,院方往往缺乏分类诊疗、精细化管理的动力。部分三级医院开展老年医学专业培训不足,对老年患者的态度与沟通方式有待改善,降低了老年患者的就医体验。
公立医疗机构适老化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优化公立医疗机构老年个性化空间布局。在构建老年友善型医院时,可适当参考老年专科医院的政策与措施,根据各地医院的辐射人群范围、地区高发疾病、周边交通状况等因素,实施“一院一策”,对院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整体适老化评估与改造。例如出入口设立方便老年患者上下车的点位和导行线,提供轮椅或平车等转移设施,并由专人负责引导。将院内既有各处标识、指示牌等进行适老化升级,如加大字体、用颜色醒目的版式等。对于新建或计划与养老业态深度融合的医院,应及早对医疗设施规划和适老化建设进行联合布局,尝试将医养结合理念整合于传统医疗形态。对于建立较早、空间紧凑的公立医院,建议从细节入手、精准对接老年患者,打造老年“微诊室”,有效解决医疗机构资源设置与老年就医需求适配的问题,提升医疗机构空间布局合理性。
打造高质量老年群体就医服务水平。各地政府部门应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做好老年医疗服务质量监管,督促公立医疗机构担负起社会责任,切实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在老年患者集中的科室附近设立助老服务站,配备专业志愿者引导接诊与化验、取药等环节。在卫生间增加无障碍设施与紧急呼叫装备,及时发现老年患者的突发状况,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对于挂号单、化验单和取药单等,在符合医疗单据格式规范、保留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考虑采用大字号打印,便于老年人阅读使用。提升诊疗与护理服务水平,对入院老人进行生理和心理风险评估,对高风险者进行标识和诊疗追踪,减少住院医疗事故。各公立医院还应加快老年医学诊疗团队建设,重视老年医学研究,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多学科诊疗、用药指导、术后康复等服务,促进老年学科与老年人健康互相促进和发展。
重视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医疗的适老化改造。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加大对老年患者的智慧医疗投入,改进或开发更适于年长者使用的数字化产品。手机应用程序应减少广告与弹窗,设立一键直达相关服务入口及语音搜索等功能,增加操作视频演示,便于老年人独立完成挂号、交费、取单据等项目。还可增加服药提醒,以及与主治医师线上沟通功能。建议各城市或地区的挂号平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信息互通,减少查找与预约步骤。探索由先找医院再找科室的挂号模式,改为由症状或疾病入手、寻找对应科室或医院的新途径。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各公立医疗机构应配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自助机等点位进行人工服务,使所有老人都能享受老年友善型医院的服务。
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的全程管理与人文关怀。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的适老化改造,并非将所有医院都改造为老年医院甚至养老院,而是对老年患者适用的诊疗过程、应急预案等加以全程管理。例如通过入院监测、慢病诊疗、心理康复与多学科会诊等,精准掌握每位老年患者身体健康情况,或设立老年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老年患者就医全过程问题。在各级公立医院积极倡导老年友善文化与理念,营造尊老爱老的行业氛围,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科普义诊活动。细化相关文件或政策,出台行业统一指导意见,积极吸纳民营医院和养老机构的相关经验,结合大型综合医院特点,不断提升适老化水平,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