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期,全球粮价较大幅度波动,国内洪涝灾害偏重,部分区域旱涝急转,粮食丰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我国粮食安全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全社会倍加珍惜,妥善化解影响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粮食安全有较充分的保障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1.39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大幅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202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5.6亿斤,比2023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粮食有较好的稳产条件。粮食生产的良好态势来自不断夯实的基础性条件,我国现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7157万公顷,全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1亿千瓦,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6%,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占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同时,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尤其是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重超过70%,能够满足全国人民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粮食储备调控和应急供应有充分保障。总体上,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

积极应对洪涝等自然灾害,将损失降至最低

今年,我国气候年景偏差,强降雨过程多、历时长,部分地区旱涝急转,极端天气频发,甚至存在连片、连年、高强度的干旱、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农业生产面临复杂的气象灾害风险。做好粮食生产气象灾害风险监测、研判和预警,强化巡查排险,分作物、分区域、分环节落实疏渠排涝等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做好农作物改种补种,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是秋粮丰收的基础。灾害过后,要尽快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充分研判分析气象灾害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一批集供水、灌溉、防灾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田水利工程,实现正常气候可稳产、异常气候可防灾的特殊设计,强化对异常天气的“免疫力”。

完善粮食安全网络直报系统,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容疏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及时作好防范。粮食生产除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外,还包括其他生产风险,像是毁麦割青、农田植树、抛荒撂荒等,即便是个案,也暴露出潜在风险。应尽快建立粮食安全“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网络直报制度,整合“12315”投诉举报热线与粮食安全举报热线,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增强预警防范能力。既发挥国家正式监测机构的“大动脉”作用,也要重视民间“毛细血管”力量。对可能的粮食安全事件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快应对,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避免突发事件先在网络发酵,官方滞后掌握、滞后回应、滞后处置的情况。完善舆情监督与粮食安全协同处置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粮情远程监控,加强处理机制建设,及时准确回应舆论关切,把粮食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落实相关法律,实现“法保粮食安全”

加快实现粮食安全从政策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提升法治化水平,从法律层面为粮食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的出台,完善了粮食安全的法律基本框架,有利于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性作用,提供粮食生产、经营、储备、调控及应急等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的法律保障。在法治框架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利益引导、权力制约、监管执法、责任明确等机制化解粮食安全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依法治粮、依法管粮、依法节粮,从根本上堵住妨害粮食安全的漏洞,坚决依法打击危害粮食安全的犯罪行为,维护粮食安全大局。

提高农民收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功属于最勤劳的中国农民,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创造了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人口的奇迹,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农民有着更强的节粮和惜粮情结,是最爱惜粮食的群体。但同时,农民的种粮收益达不到社会平均收益水平,除东北等部分地区凭借规模优势综合收益尚可外,多数地区农民种粮收入较为单薄。种粮能赚钱,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议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让农民更多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增值收益,依靠粮食产业链延伸提升种粮收益;二是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性收入,顺应发展实际,把农民养老的社会功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三是服务好农民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四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资源型资产,提高财产性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会减轻对土地的依赖,化解土地流转瓶颈,进而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业组织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来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效率。反过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又会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可以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从根本上化解“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越端越稳。要谋划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确保高水平粮食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直接消费减少,肉蛋奶等副食品消费持续增加。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统筹“粮+经+饲+草”四元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从策略上,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产业体系。保障好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的多元供给,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要着力化解农业结构中的两个矛盾:一是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的矛盾。我国饲用谷物日渐扩大的供应缺口与食用谷物的产能过剩存在矛盾。要统筹考虑口粮的重要性和饲料粮短缺的现实,力争协调发展。二是饲料粮短缺与畜禽饲养阶段性过剩的矛盾。近年来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产能过剩已成为畜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肉类、奶产品供应阶段性过剩,加之消费端总体低迷和进口冲击,肉价、奶价持续走低,较多养殖场(户)陷入长期亏损,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6月全国超过80%的肉牛养殖场(户)陷入亏损。在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的引领下,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做好口粮安全、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意义重大。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为加快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指引。要改革影响粮食安全的深层次问题,统筹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多项举措,主动消除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力争粮食稳产丰产,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