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提到,西部地区“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顶层制度安排层面明确了西部地区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结合现实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多样,区域差异较大,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城乡协同的难度远大于其他地区,如何实现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是当前亟须回应的议题。

城乡协同发展本质上属于治理问题,归结到治理的核心要义来看,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须聚焦治理结构、治理内容和治理单元三个向度。治理结构面向城乡协同推进的主体支撑,治理内容为城乡协同发展提供着力点,治理单元则是城乡协同发展的具体落地场域。

完善治理结构: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主体网络

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治理结构,关键在于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主体网络。通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汇聚各民主党派的治理智慧,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力量,为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提供主体保障。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干部队伍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坚实力量,为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西部地区城乡基层治理情境复杂、工作任务繁重,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西部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干部流动性大、晋升空间有限等问题,乡村还存在基层干部年龄偏大和学历偏低、人才吸引力不足等现象。因此,以强化党的组织建设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对于推进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体系来看,要健全基层干部培养体系,优化选拔任用机制,新进干部须向基层倾斜;对于长期扎根西部边远地区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干部,应给予绩效奖励和优先晋升机会。从党员干部来看,要培养具有大局意识、统筹能力的基层领导干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意识;鼓励优秀党员干部深入社区、乡村任职或挂职锻炼,助力化解基层治理难题。

发挥民主党派建言献策、服务社会的作用。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汇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实干人才,要使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智库优势,鼓励党派成员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反映社情民意,围绕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议题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政建议。民主党派成员还可基于自身优势和专长,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法律援助、文化下乡等惠民便民服务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

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网络。党组织在城乡治理网络中处于轴心位置,可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设置,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网络。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党组织跨层级协调、组织动员、资源整合等优势,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利益目标,引领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治理合力。同时,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城乡治理的渠道,通过完善协商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调机制,实现多元主体间的互联互动和条块协同,推动构建党建引领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新格局。在“一核多元”治理格局中,尤其要注重以党员带动群众,积极动员并吸纳群众力量参与城乡治理。

明确治理内容:把握城乡协同发展的着力点

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涉及诸多内容,其中产业发展为经济繁荣提供有力支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两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需给予重点关注。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注入城乡发展新动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城乡差距较大,优势产业有待挖掘。首先,西部地区城乡、区域之间产业发展不平衡,要精准评估城乡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潜在优势,扩大优势产业规模,使劳动力、信息等产业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构建城乡产品流通体系。其次,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多面临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和技术落后的困境,产业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发展的难度大。要以制度安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注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调,并加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后,西部地区以民族文化为亮点的产业未得到充分开发。西部地区囊括我国五大民族自治区和贵滇甘青等多民族省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要制定符合地区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开发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依托文旅产业增进城乡居民间的经济联系,带动交往互动。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服务均衡发展。西部地区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差异性特征。首先,西部边远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受地理位置和资源的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往往供给不足,人民对教育、医疗等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要立足城乡一体的视角,确保城乡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服务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公共服务规划布局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需求,扩大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供给质量。其次,西部地区民族构成多元,这要求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具有针对性,除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外,还须关注民族政策宣讲、民族文化交流、农牧民技能培训等类型的公共服务。最后,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加大优质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力度,以中心城区、中心乡镇、中心村为“圆心”,拓展服务半径、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城乡协同发展的生产生活圈。同时运用新兴数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平台,促进城乡间的互联互通、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文化互鉴。

聚焦治理单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推进各项治理工作在治理单元落地是实现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的关键。聚焦基层治理单元,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数智技术赋能三力齐发,可显著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的效能。

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我国西部地区文化多元、基层治理情境复杂,以政府单一主体为核心的传统治理方式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时较为乏力,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城乡协同发展问题的“破题之举”。西部地区要引入统合治理、协同治理、敏捷治理等治理理念,营造基层治理创新的环境,鼓励各治理主体打破线性思维限制、转变“生搬硬套”的工作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实现保障人民利益、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和提升政府治理绩效的耦合。结合西部地区城乡基层实际,因地、因事、因时采用“网格化党建”“红色物业”“接诉即办”等治理方式,激发城乡协同发展活力。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西部地区城乡各族居民的诉求较为多样,多元利益需要平衡,在西部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能为城乡协同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构建矛盾纠纷识别预防、行动处置的应对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单元自身的协调功能,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畅通参与渠道,动员各族居民积极参与协商,充分反映各族居民在城乡协同发展中的利益诉求和文化需求,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数智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注重治理技术与治理场景的良性适配,将数智技术运用于智慧社区与数字乡村建设、网格化信息管理和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化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建设,可囊括智慧养老、智能安全管理、智慧物业管理、社区灾害风险预警等。建立网格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一网整合”,结合大数据进行治理需求画像,整理出“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辅助基层公共事务决策,为城乡各族居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以信息数据实时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互联互通,推广电子化办事服务,让数据“多传输”、居民“少跑腿”。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