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作为一名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参与者、一名生长在北京城中轴线旁一甲子的老市民、一名民盟盟员,我当日闻讯后万分激动。始建于元大都、距今已有750余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中轴线的保护和申遗,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元明清都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由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等15处遗产要素构成,其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秩序井然、气势恢宏,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和建筑群。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均遵循《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营造法式,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完整表达了中华文明所贯穿的“中”“和”哲学理念。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历经逾七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和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历程。

建筑大师、民盟前辈梁思成先生1951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赞美北京的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大师、民盟盟员吴良镛先生基于“渐进式更新”理论,成功主持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赢得世界广泛赞誉,荣获“世界人居奖”。

1999年,时任民盟中央名誉主席的费孝通先生亲临什刹海地区考察,对该地区古都风貌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为中轴线申遗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回首往事,民盟人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薪火相传、持续实践。

建言献策“护中轴”

作为十余年申遗路上的亲历者,我曾担任民盟北京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参与了多项申遗工作,组织了四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评审了近30项文物修复、展览展示、研讨论坛、文化传播等中轴线基金支持项目,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献计出力。

我积极参与组织民盟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盟员专家学者,先后视察、调研了中轴线上的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景山、钟鼓楼、万宁桥、正阳门、永定门等申遗点,以及中轴线上的皇史宬、宏恩观、国子监等文物古迹,了解腾退、修复、保护和开放利用的情况及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转化为党派建言专报。民盟北京市委会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提交的中轴线调研报告,均获北京市民主党派调研成果一等奖;2018年提交的《关于以中华建筑规范为指导,推进中轴线的传统保护与修复的提案》、2020年提交的《关于加强南中轴保护与利用,为中轴线申遗奠定基础的提案》,得到中共北京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和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的办复。《关于协同各相关方力量做好先农坛庆成宫腾退的建言》《关于加强国内外资源整合,对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做好北京城市中轴线申遗筹备工作的提案》《关于落实“十四五”规划对标国际文化遗产标准,凝练中轴线体现的北京城文化内涵,为申遗奠定基础的提案》,有效推动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庆成宫和神仓的腾退、修缮、开放。

2018—2023年间,民盟北京市委会充分发挥文化主界别的人才优势,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精神,聚众智、共建言,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特别是核心区规划明确的中轴线申遗和老城保护工作,会同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市文史馆)和北京市文物局等,持续举办了四届“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轴线申遗与北京老城保护”“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天坛申遗的经验”“从中西方对比看北京中轴线”“数字化技术与北京中轴线保护利用”等专题开展研讨、建言献策。这体现了民盟人的家国情怀和为保护传承中轴线文化遗产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普及知识“传中轴”

为传播中轴线文化、助力中轴线申遗,民盟北京市委会连续开展“大美中轴·共向未来”民盟中轴线专家团进校园、进社区、进书店等系列宣讲活动,已举办22场,直接受众逾万人。

我也积极参加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的宣讲活动,并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上主讲了《曹雪芹〈红楼梦〉与北京中轴线》。三年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我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图书馆等共讲授30余场,听众达万人。

自2023年2月始,我作为主讲人,在人民政协报“有事漫商量”微信公众号开办中轴线特辑,发表了《中轴线到底是什么“线”?》《七百年前的“时间管理大师”》《低调内敛的万宁桥,背后还藏着这些故事》《零下十几度的景山,你登过没?》 《感受京味儿,可以从逛这条街开始》等八个微视频,向人们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与文化故事。申遗成功了,但故事尚未结束,我将继续向世界讲述钟楼与鼓楼、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古御道和永定门等中轴线上遗产点的历史文化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让全世界了解北京中轴线上文物古迹的缘起、文化名人的足迹、市民生活的烟火、理想都城的秩序。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让人无比兴奋,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我们应充分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历史文献、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介绍与宣传,持续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让这一璀璨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平台,以此重塑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脊梁,并将北京中轴线这一主题散点串联式文物打造成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文物游径,培育“理想都城”文旅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民盟人,我将继续做好“推手”,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持续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