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传统文化热”中,“收藏热”很有看头。多年来,随着收藏的不断普及、持续升温,许多城市的古玩市场也迅速崛起,人气旺盛。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海城隍庙、西安古玩城、成都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广州西关古玩城、南京夫子庙都是声名远扬的淘宝地。许多电视台因势利导推出的各种鉴宝节目也受到观众追捧。许多人因此重新发现了“传家宝”的价值,或者长了收藏的各种见识。而嘉德拍卖公司生意的持续兴隆还推动了高端收藏的兴旺发达。从1990年代开始,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中许多是民间收藏家精心打造的杰作,足以表明,当今是中国收藏事业最兴旺发达的时代,没有之一。
中国有庞大的收藏家队伍,有深厚的民间收藏传统。鼎鼎大名的上海民间收藏家刘益谦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2.8124亿港元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经轰动一时。2015年,他又以2.8亿元人民币拍下流失海外近200年的明朝永乐御制红閰摩敌刺绣唐卡。他早年辍学闯社会,做过皮包生意,开过出租车,炒过国库券,后投资运作成功,变身巨富。他多次斥巨资收藏稀世珍品,是当代一部分人经商迅速致富的传奇。而四川收藏家樊建川早年有过下乡、当兵的经历,后曾一度为官。1993年为收藏而辞官经商,从事房地产开发。他多年收藏抗战文物和革命年代文物,显示出独到的现代情怀。2005年他在四川安仁镇创建建川博物馆聚落,秉承着“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之旨,陆续建成开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2座场馆,是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也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2018年,重庆建川博物馆又宣告建成,包括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抗战文物、兵器发展史、票证生活、中医药文化、重庆故事、中国囍文化、民间祈福文化等八个主题博物馆,气势浩大。他还出版了《抗俘:中国抗日战俘写真》、《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文革”瓷器图鉴》以及回忆录《大馆奴》等书,为还原历史留下了特别的纪念。
当代收藏家创造的奇迹令人想起从前那些著名收藏家的故事。当年的传奇当推张伯驹先生,为不让文物流散海外,他多方奔走,直至不惜出售宅院和夫人的首饰,购得晋人陆机书法作品《平复帖》和隋朝画家展子虔《游春图》,最后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他的想法是:“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其情可歌可泣。还有王世襄先生,也是生逢乱世、几经坎坷,痴迷明式家具实物的收集与研究,成就独特,著有《明式家具研究》,饮誉藏界。他一直保持十分广博的爱好,从养鸽、养蛐蛐儿到葫芦、鸽哨,在玩中写出了《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漆器》《北京鸽哨》《蟋蟀谱集成》《说葫芦》等书,玩出了名堂,享誉海内外,有“京城第一玩家”之名。张伯驹先生的义举与王世襄先生的玩法志趣不一,都难能可贵。
当代文人中不乏痴爱收藏者。夏衍喜爱集邮,从上中学一直集到晚年,时间长达70多年,在他的藏品中,不乏稀世珍品。贾平凹喜爱收集陶罐、瓷瓶、木雕、石刻,尤其是奇石。据说走进贾平凹的居室,各种奇石、化石,历代土罐、陶罐琳琅满目。——这是收藏的一层境界:有所痴迷,有所收集,持之以恒,便成佳话。这是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的选择。
而文学青年出身的马未都,则专心收集中国古代陶瓷、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直至创办了观复博物馆,除北京外,在杭州、厦门也开有分馆。其中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都多有看点。马未都因此成为很有名气的收藏家,在央视“百家讲坛”录制《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马未都说玉器收藏》《马未都说漆器收藏》《马未都说收藏杂项》《薪火相传说收藏》,对于推动当代“收藏热”起到引领作用。还有四川诗人钟鸣,收藏古代石刻艺术品1000多件,以汉代到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为主,并创办了很有特色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这可以说是收藏的又一层境界:收藏之余,与大家分享,做大做强,影响颇广。
还有一层境界,也是痴迷,却更是一种奔走与抢救。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同时许多历史陈迹也遭到破坏的年代里,既是作家也是画家的冯骥才就在收藏中凸显出灼然可感的忧患意识——从卖画以筹资保护文化旧居,到多方奔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带领团队开展地毯式普查,多年来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技术立体地记录民间文化,先后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2卷)、《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14卷)、《中国民间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艺术集成》(20卷)等皇皇巨著,并继续推出《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中国服饰集成》《中国彩塑集成》《中国民窑陶瓷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都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承前启后,功德无量。天津大学建起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气派宏大,收藏辉煌。冯骥才曾经自道他“受两批人的影响很大。一是中国的先辈知识分子……被陈寅恪、王国维、向达那一批中国知识分子感动”,为他们风风火火“抢救敦煌的文物”的精神感动;还有就是“受了雨果、梅里美、马尔罗等法国的知识分子的影响”,学习他们保护文物。这一番话道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使命:保护文化,抢救遗产。如此看来,收藏不仅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
走进这些满目生辉的博物馆,阅读这些收藏家的收藏心得和回忆,就有了下述感慨。
一是精神富有高于一切。在搜求中收藏,在收藏中体会痴迷的快乐,感到精神的富足,甚至为了收藏甘愿含辛茹苦、变卖家产,那是比酒足饭饱、穿金戴银、升官发财更恒久的精神追求。
二是因为不同的机缘,选择不同的收藏目标,或如集邮、玩石那般大众化的娱乐,或如收集珍稀古物那样需要雄厚资金,都折射出不同的个性、趣味、爱好。收藏与机缘、兴趣有关,也与个性相关。此中玄机,耐人寻味。
三是对于经历过一场场浩劫的人们,时过境迁,仍然能在废墟下、陋巷里、山乡中慧眼独到,淘得劫后存留的宝贝,积成可观的收藏,堪称奇迹。中国有多少文物被野蛮毁于一旦,又有多少珍宝能够幸运逃过一次次浩劫,传承至今。
当然,任何一场“热”都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收藏界,作假者多如牛毛,行骗者防不胜防,有以赝品行贿的,有为收藏犯罪的,时有所闻。1980年代张辛欣的小说《封••片•连》讲述了“集邮热”中的悲喜剧,1990年代邢军纪的报告文学《疯狂的盗墓者》暴露出盗墓者的疯狂心态,还有2006年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以黑色幽默的风格活画出盗贼们围绕着盗取翡翠展开的明争暗斗,都反映了伴随“收藏热”而愈演愈烈的人间悲喜剧,令人喟叹。尽管许多有识之士都像冯骥才那样,为了保护文物、老街、名人故居奔走呼号,可还是有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被资本与权力的血盆大口吞噬,被拆迁的粗暴毁于一旦。奈何!
40多年来,多少文物被走私流落到了海外,再严厉的打击也禁绝不了;多少老房子被毁坏,多少老手艺被遗忘,多少老戏已经后继无人。在奔小康的路上,梦想一夜暴富的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只向钱看。而愈是这样,就愈是需要更多的人们去抢救、收藏那些文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