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汇合点,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的基础。

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要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贡献率和收益率,主动适应、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通过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与治理改革,将适应原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化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以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职业要求为依据,强调市场与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以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元化。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优化高等教育内外部体系与结构,让高等教育成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速路。建立全面、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让高等教育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还处于形成发展时期,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即从规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长转为内涵驱动的整体性发展,从高等教育体系自身成长转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从模仿跟踪发展到主动创新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系统转型与功能再造。要素性发展把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某一种要素、某一个方面在某一发展阶段置于绝对化、至上化的地位,而导致了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失调和分裂,如20世纪末开始的高校扩招在最初几年就过分强调了速度与规模。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基本上是在传统的要素性发展中造成的,推进整体性发展就成了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看,整体性发展是对要素性发展的摒弃和超越,形成一种包容式、开放式和参与式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同时,从国际经验看,一般来说,现代国家经济增长时期会形成对于高等教育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当高等教育的扩张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时,高等教育体系就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阻碍。但是,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发展速度越快越好,而是需要一个与产业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相适应、相促进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实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同,实现了内涵式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提高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实现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发展模式。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很多都是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就建成的。这些大学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了社会与政府长期稳定的支持,并且这些大学一般有较为悠久的办学历史,是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成的。而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在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进程中、既要普及发展又要重点建设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同时,更要发展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不仅是党和政府、社会的责任,更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去探索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同的发展道路,即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体制机制与发展模式的超越。

加强原始创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

加强原始创新是提高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必须正确处理重点引导与自由探索的关系,并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实现从跟踪到原始性创新的转变。要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条件下,推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进行自由探索,求真、求知是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推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使科学研究成为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以高水平的研究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以高质量的教育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将学术研究与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学术研究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学术研究与增强我国文化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影响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高校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十分关心“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关心中国大学在世界的排名,关心每年诺贝尔奖的归属,等等。这种关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些媒体热炒知名大学,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了“一流大学焦虑症”,非但不利于一流大学的建设,而且会破坏高等教育的生态。“双一流”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社会焦虑的结果,而是政府、社会与大学共同努力的产物。“双一流”建设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尊重大学办学规律与学术研究特质。教育强国建设虽与社会诸多方面都有关联,但不能简单套用其他领域的改革目标、策略与措施。对于“双一流”建设更不能急于一时,社会和政府要有耐心、信心与恒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为“双一流”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更好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所谓高等教育体系,是由高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强调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就是由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体系转型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同发展的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与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和快速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的教育体系。这种高等教育体系可称为传统的体系,即以适应规模快速增长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弱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由此,可以将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理解为体系转换的过程,即从传统体系转换为适应内涵式发展的现代化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宽松的环境,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评价体系、创新机制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高等教育所涉及的事务、活动和功能宽泛且多元,价值、精神和使命深远而独特,不是简单的几个指标所能涵盖的,如果按照固定的指标来办学,只会造成大学的势利和平庸。各种评价要促进特色发展,不是鼓励以数量和规模的“大”取胜,而要以学科的质量与水平的“优”来胜出。注重大学与学科评价的多维性,特别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评价体系建设。评价要尊重中国国情,不能照搬国外的评价体系,但也不能关起门来搞评价,而应将其放在世界坐标系中去比较。对于大学排行榜,尤其是国际大学排行榜,既不要盲从和吹捧,也不要全盘否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其进行分析,发现优势,克服不足,坚定地向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奋斗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