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坚定决心。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武装头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力,坚持以制度创新激发活力,坚持以文化创新提升自信力,在新发展理念下,让全面创新真正成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是决定国运盛衰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理念,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如能率先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能快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一些传统大国、强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也与失去或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关。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人类文明发展史也表明,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其技术发展、文化进步、制度创新密不可分,星罗棋布的人类创新成果对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卓著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提到,“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说,创新驱动发展,关乎国运盛衰。中共二十大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论述,既是对人类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对富民强国之道的高度把握。

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这种转型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完成从依靠后发优势发展向依靠先发优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方面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然而,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治理水平。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迫切需要“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充分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谁见事早、动作快,谁就能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依靠创新加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攀升,形成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力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

发挥“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要坚定信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指导方针,加强制度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坚持文化自信,不断营造创新友好的政治制度、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

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创新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力发展历程表明,只关注微观层面的生产方法创新,忽视宏观层面特别是与生产关系有关的制度创新,不利于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为此,要进一步将党的领导体现到创新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创新发展的体制设计、能力建设、制度安排等环节,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治理体系。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自主创新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在创新过程中,既要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也要不断攻克科技难题。而从事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必须营造一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创新氛围。我们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上争做先锋,“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项目”,更多地实现原始性引领性创新,加快实现科技超越,加速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坚持制度创新,为创新营造良好生态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解决“谁来创新”“如何激发创新动力”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与实验,让政府有为、市场有效。要加强宏观协调,不断克服创新资源分散、重复的顽症。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形成针对国家和产业重大需求的创新联合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要加快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发挥市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根据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建设要求,不断鼓励国企民企在“创新领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进一步探索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机制、国企民企合作创新的新机制,特别是要不断推动产业链的安全可控、技术标准引领的创新发展、从创新链完善和创新生态不断健全的角度鼓励企业争创世界级产品和实现技术与模式领先。要不断探索“揭榜挂帅”机制,以高水平科研性能指标“揭榜”,以“英雄不问出身”推动“能者挂帅”,不断鼓励各类创新人才破除体制障碍,脱颖而出,不断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卓越的贡献。要让领先用户、创客等成为创新的新势力,不断探索社会层面创新资源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创新事业的政府、市场、社会三重驱动,形成更强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要进一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为创新构筑发展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更是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的重要助推剂,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保障。大力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育质量,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的基础。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高校始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周围。要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引导优秀人才心怀“国之大者”。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断完善制度保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充分涌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各类人才尽展其能、竞相成长。此外,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速集聚各类人才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华文明不断汲取创新禀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关于创新的一个基本定义是,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行为。中华文明所积淀的许多发明、创造乃至理念、创意,可能为全球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推动中华传统智慧成为当今及未来时代的价值和财富,是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发扬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的“整体观”“整合观”的优势,树立“大科学观”,是我国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尽快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文化保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