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二十大报告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为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8世纪和19世纪发展起来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人口是上亿级的。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而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人口则是10亿级的,即14亿多,超过前两批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不只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为核心,追求资本的增值和积累,虽然客观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所提高与改善,也不过是种被动的利润分配,而且不能普及全体民众。马克思认为,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要遵循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从而达到“共享的最高境界”。中国式现代化全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主动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历时八年,于2020年底实现9899万人口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当时全球还有1/5的人口在贫困线上挣扎。
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物质利益膨胀。中国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进行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以资本扩张为根本驱动,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大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危及子孙,甚至以邻为壑,转嫁污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使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同步进行。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摆在重要位置,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2021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了57%。202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值为29μg/m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6.5%。10年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道路充满血腥、杀戮和战争。英国的圈地运动、鸦片贸易,美国的西进运动、奴隶贸易等,都劣迹斑斑。马克思说:“在现实历史的编年史中,征服、奴役、劫掠,总之,暴力统治占优势。……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德国、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走国家主导的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道路。这些都是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在人类道德账簿上的“道义赤字”。中国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强调各国互利共赢,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
1944年8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时论及中国的工业化即现代化问题,他说,“战后中国的工业化,只有通过兴办自由企业和得到外资的援助才能做到”。1945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会见谢伟思时又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未来的基本问题。除非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工业化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必须实行土地改革和民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将给中国带来民主和坚实的工业化的手段。同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2月,毛泽东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会谈时首次提及“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未来的国家“要建设崭新的、现代化的、强大的国民经济”。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提出“现代化”:“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即将领导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之时,就开始关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3年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以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迄今已走过70年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第一次完整表述。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3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明确提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65年底,朱德再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是学习苏联的经验,现在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起点低。新中国成立时,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17%,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7美元,不足亚洲平均水平的2/3,美国则已达到1453美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迈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步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月30日,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同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之家”来比喻“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从此,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经过中共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的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应对种种困难挑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等领域成果丰硕。嫦娥揽月、北斗组网等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高度。中共二十大更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唯一正确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11位,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年不到美国的7%,2021年已经达到美国的77%。
新时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9800元提升到2022年的85698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36883元,比2012年的16500元翻了一番多,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逐渐从“四个现代化”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日益明确,奋斗目标更加坚定。
历史表明,中国式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